大家在写读后感时,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挖掘书中隐藏的深意,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篇1
爱让人陶醉,让人痴迷,让人执着。《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荒山之夜》一章,完完全全体现了这样的爱!章节中的荷西与三毛相互关心、绝不丢下对方的爱情,让人有所感,有所悟,也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爱,这平平无奇的一个字,包含了母爱、父爱、友爱和爱情。在爱情中,两个人深爱着对方,往往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甚至生命。文中荷西对三毛的爱,不顾自我安危,让她逃命,爱得深沉。三毛对荷西的爱,足以让她放弃本可以逃走的机会,毅然回头去救荷西,爱得忘我。执着的爱让他们在危难时刻,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生死,不是得失,而是在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个人。
生活中,小家的爱,是甜蜜、浪漫、温馨的;“大家”的爱,是热情、和谐、无私的。不管是小家还是“大家”,家中的爱是密不可分的,家中的情是不可替代的,家中的人是不可或缺的。
我想,爱,或许就是这本书想要表达和传递的宗旨吧!希望我能永藏于心中,生活在爱中!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篇2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了三毛与爱人荷西在沙漠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在沙漠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当三毛第一次踏上她梦寐以求的沙漠时,眼前的一切与她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恶劣的天气、简陋的生活条件、匮乏的物质生活以及思想守旧的沙漠居民,这一切都给充满幻想的三毛重重一击。但是三毛却没有退缩,反而善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将艰苦的沙漠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她是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人,即便在大漠上,也可以将家布置的温馨舒适,也可以把每天的生活过的丰富多彩。再艰苦的环境也难不倒一个用心生活的人。
虽然沙漠生活很艰苦,却让三毛收获了不一样的幸福和快乐,正如她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内心柔软和温暖的三毛愿意伸出手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沙漠人,为他们治病,给他们讲课,赠与他们礼物。她用心善待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份感情,从来不会因为沙漠人的不开化而嫌弃他们。但同时她又是那么的爱憎分明,从来不会掩饰内心的情感,喜怒哀乐全都写在脸上。
只有向三毛这样情感丰富和细腻的人才会懂得大漠的美,才会欣赏大漠的美。她对于沙漠的描述让人甚是向往:
“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天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这一切的景象使我意乱神迷,目不暇给。”
除了与沙漠人的种种故事,三毛还讲述了她与荷西在沙漠上结婚以及婚后的点滴生活。三毛与荷西在沙漠上的婚礼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没有婚纱,没有仪式,只是在法院领了结婚证。在三毛心中,或许结婚只是这么个简单仪式而已,那些盛大的婚礼其实是那么的没有意义。而婚后荷西对她的爱才是最宝贵和重要的。
从她的讲述中能够深深感受到她与荷西的甜蜜爱情。荷西对于三毛一直是无怨无悔的追随与陪伴。荷西跑到遥远的大漠上工作,只为了陪伴三毛。为了给三毛一个更好的家,自己动手做家具,装修房子,努力工作挣钱。工作之余,陪伴三毛畅游撒哈拉沙漠。两个人每天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欢笑和乐趣。这对夫妻可算是把枯燥的沙漠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这段即艰辛又快乐的沙漠生活必将成为他们最美好的生活记忆。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篇3
撒哈拉的故事》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的作者三毛是台湾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本名为陈惠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91年1月4日自杀而死,终年48岁。享年48,极其简短的一生,但她活出了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精彩。辽阔世界,我们如蝼蚁,脚能踏过的土地不过方寸。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很多人心中的神仙爱情,也有人会不理解,荷西何德何能能够娶三毛为妻,我想或许是因为三毛是匹野马,而荷西给了她一整片草原。当三毛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幅撒哈拉的照片,便想要去撒哈拉沙漠一探究竟,他人大多不理解三毛行为。而荷西,只是默默收拾行李,提前去沙漠磷矿公司找到事,等三毛去后好照顾她。任何三毛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她看来却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跟他在一起是很愉快的事。
“爱情,需要生活的填充,需要语言的维系,它不是泛滥的示爱,更不是戏谑嬉戏。如果两人相爱是一篇五千字的散文,那’我喜欢你‘,只不过是一个题目而已。长久的爱情,不是泛滥,也不是强求,而是长久的陪伴,是漫长而真挚的内容,是付之一生的勇敢。”
三毛的故事叙述并无太多华丽的辞藻,相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然而,读她的故事,感觉就是在跟她面对面地聊天,听她谈天说地,体验那些不同的风俗人情,随她笑随她哭,为她的快乐而兴奋,也为她的难过而紧张。一个个的故事串起了沙漠中悲喜交加的生活,其中有让人羡慕眼红的浪漫,然而这加了倍的喜毕竟是要用加了倍的悲换取来的。
她写下的哀伤故事,会让人深觉惋惜和悲痛,或许一个人的恨意无期,但人性是善良纯真的。她写一个沙巴军曹,整个军营的兄弟都被半夜突袭的本地撒哈拉威人杀死,只他醉酒摔在营外逃过一劫,被杀的兄弟之中也包括了他的亲弟弟。自那以后他恨所有撒哈拉威人。他把自己军营的名字刻在手臂上,心里带着痛苦和恨活着。然而在最后撤离这个国家时,却为了保护几个撒哈拉威小孩而死。炸弹爆炸的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冲了上去,自己被炸成了碎片,护下了两个孩子。最终丧生于那片他又爱又恨的土地。
她对待在监狱里的犯人、奴隶以及那些所谓的奴隶主的态度更是让我敬佩,我羡慕她的肆意,她的自由,她的敢爱敢恨是我所向往的。我们很多时候尝尝凭借表象叛忍高低,可每个人身后都隐藏了太多肉眼难见的东西,许多东西说不清,谁都不比谁高明,本就无绝对的对错。我们看人,终是要剥开其人设假面,直看风骨品格。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应对的态度。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弗兰克尔用一句名言对此概念进行了恰当的描述,“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可以剥夺人类的其他一切,但唯独剥夺不了人类最后的一点儿自由,即人类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有选择处世态度的自由和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自由。"
我们能去了解到这些,恰恰是因为三毛选择了表达,选择了记录,表达是一种权利,表达表明着身而为人的我们有“说话”的权利,在三毛的系列书中,那些很惨的故事,让人心痛的故事,恰恰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无法表达,他们没有被给予这种权利,因此等待他们的只有漫漫无尽的黑夜。三毛在选择表达的那一刻,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或许是沉重与不开心大于其他感受,即使三毛尽量以轻松的笔调来表达,但也深感那里人们的愚昧与三毛的力不从心。
或许,珍惜我们表达的权利,是我们毕生都要学习的课题。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篇4
最近清理自己的书,突然发现很久以前买的一本书,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原来我从买了之后就一直忘了读,一时兴起,便抄起这本书坐在地上看得不亦乐乎。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觉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华丽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在整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强烈的是一篇叫做《娃娃新娘》的文章。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正统的女权主义者,一向bs欺负女人、看不起女人的男人。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女人哪有男人的存在。我明白古代的重男轻女是很严重的,可却没想到当朝代气息退去,还有这种不堪入耳的事情。
新娘坐上迎亲的车,居然要被车上的男人一直殴打到男人家,并且有风俗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这是哪门子道理!难道被打进婆家象征着对丈夫的顺从?结婚初夜,也只是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而已。真是不公平。凭什么男人就有权可以霸占女人,把她们作为自己的玩物?女人又凭什么要屈服于男人,失去自己的尊严?这一切听起来是多么荒唐!撒哈拉人以胖为美也就算了,这只是观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单纯的观念的差别吗?时代是进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简单生活并没有被影响到,可是终有一天,女人不会再受到压迫。
书中还有一篇很玄乎的文章——《死果》。说的是作者偶然捡到一个带有诅咒的小布包,结果却引发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自从小时候作第一次飞机,没有发现所谓的天庭之后,我就不相信有神的存在。有些人和事我都只是当成巧合。可《死果》这文章实在太玄了,用巧合来解释似乎不现实。这世界上未解之谜太多,或许这只是所有谜团中的一小部分,可是真的有神、鬼之类的吗?我们说没有,只是因为没有发现就觉得是存在的,人依然是靠眼睛判断事物的物种。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无法识别那种神、鬼之类的呢?有时候真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能有人会说我迷信,可是这种事谁也说不好。总之,这么久了都没事,说明即使是有,他们也是善良的吧。
读完整本书下来,发觉三毛是一个坚强的人。身边的人,很多都是其实很脆弱却装作非常坚强的样子。真正坚强的人,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大家都因为失去过什么而悲伤失落。可是,有些东西真的是天注定的,强求不来,何不泰然的接受呢?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篇5
?撒哈拉的故事》中, 有《沙漠中的饭店》、《进入婚姻殿堂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苦找》、《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与荷西间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最后,三毛用小黄瓜代替笋做的笋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称赞,读完也让我跟着乐了起来。
?悬壶济世》这一节首要是说三毛做大夫,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国内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尤甚有一次,三毛改行 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并且确实补得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发病的人牙齿都不痛了,足可令咬东西。这件事荷西了解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整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让读者心里感受到荷西当时的惊吓。
在《荒山之夜》中,荷西差点死掉了。看这1个故事的时间,我真是感到身临其境,被当时的绷紧、惧怕的气氛所打动,也传染了三毛当时的那种惧怕心理,又与她同急、同忧、同喜……
?沙漠观浴记》那主人公离奇的遭遇让我捧腹大笑;《芳邻》里那些邻居的行为让我又好气又好笑;《素人渔夫》中荷西和我用十二倍的价钱在吃自我卖出的鱼,而后卖鱼的收账单又被洗衣机泡烂,真如同看到他们又哭又笑;《死果》则show了十分厉害的灵异 状况,这种符咒的状况,也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令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看得有部分恐怖;《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驾驶执照的搞笑历程……1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时了读者面前,其中也可令看出三毛对撒哈拉的热爱。但是,在《娃娃新娘》中又可见三毛对撒哈拉当地风俗的无奈,对姑卡的同情。
整本书以《白手成家》作结。《白手成家》记叙了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到她与荷西一步一步终于建成了沙地的城堡——他们美好的家。这一过程布满挫折,但最后他们的住所还是由那个灰暗的中间有个大洞的小屋子到沙漠中最漂亮的小屋,让我心里感受到了白手成家的艰辛和成家后的快乐。
读罢了《撒哈拉的故事》,我看到了1个广阔漂亮的撒哈拉沙漠,看到了1个快乐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篇6
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中右处写着“撒哈拉的故事”,题目的下方印着作者的名字——三毛,左上角印着“三毛全集”的字样,除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图案和文字。可就是这本看似平凡无奇的小书里深藏着撒哈拉的秘密,令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撒哈拉的秘密令人惊奇。
这里常年干旱,当地的居民浑身上下充斥着令人作呕的气味。直到一个名为“泉”的浴场出现,撒哈拉人洗澡的秘密才被作者挖掘:他们准备好冷水,在温度极高的房间用石片来回刮去身上的污泥再用冷水清洗。那浓稠的黑汁顺着皮肤滴落地板,形成一小块污块。更加无法想象的是他们用水管伸入体内来清洗身体内部。
这种特别的洗澡方式令我感到惊奇,我难以想象住在沙漠里的居民三到四年只是洗一次澡。这儿可是撒哈拉沙漠!阳光刺眼,黄沙漫天。试想下,在炎炎烈日下全身汗湿,黄沙飘到衣服里却不能洗澡,刺鼻汗臭味终年环绕全身。别说是三到四年,就连三到四天洗一次澡,都让人难以接受。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滴水是多么的珍贵,随随便便就把水浪费是多么可耻的一种行为。
撒哈拉的秘密丑陋无比。
这里的小女孩十岁就要结婚,父母像贩卖人口一样把女儿“嫁”出去。所谓的结婚初夜,仅仅是新郎通过暴力夺走小女孩的贞操,在女孩的心底划上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疤。
看到这里我感到心寒,闭塞落后的习俗下,每个人都是一副丑恶的嘴脸,就这样目睹着暴力的发生却没人阻止。也许是习惯了吧,习惯了这种事情的发生渐渐也就习以为常。这种行为已经和犯罪挂钩,但在撒哈拉,这种丑陋的习俗将继续延续下去。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我生活在一个法制的国家,这里和平安定,小女孩的经历不会在我的身边发生。
撒哈拉的秘密有趣可爱。
当三毛装修好她和荷西的家时,来拜访的客人源源不断——荷西的同事,周边的邻居,周边商店打工的小伙子……他们给这个沙漠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也给三毛带来困扰。同事在家里尝到独一无二的美味中国菜,邻居无赖的借走生活用品,不仅如此还放羊踏破了三毛家的屋顶……
书中最有趣的描写是,邻居借不到东西时会故意流露出可怜的表情,那小眼睛里发出乞求的目光。但一旦把东西借出,它就如泼出去的水一样一去难回,真是无可奈何却又有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撒哈拉居民的可爱,他们虽然有些无赖但却充满着当地的风情。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人们来寻找,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特一样。对我而言,它神秘,它悲伤,它有趣,它值得一读。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篇7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