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能够激励我们在生活中践行书中的智慧,推动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不断反思和总结,进而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与写作能力,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超越与自卑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篇1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篇2
很幸运在我陷于人生低谷迷茫无措的时候,一直未曾谋面的书友赠予我这本书,又一次拯救我的心灵。上一次还是腿受伤的时候,有时让自己幡然醒悟的居然是不那么熟稔的远方人,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生娃之前还坚持写读后感,生娃之后就找各种理由推延,这本书开启我写读后感的二次旅程。它提醒我知识有输入就要有输出,双向流动才健康。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会的线下交流会,软件上也听过讲解,这次看实体书,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与大多数西方心理书一样,长篇累牍,核心就那么几个知识点。
这本书其实就是讲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方面,我们都要对别人发生兴趣,并且互助合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善当下的处境。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这个观点与许多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的“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也都是一个意思。
可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是会出现精神病患者、罪犯呢?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想着自己,追求私人的优越感,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关心同胞,这样很容易产生对社会错误的看法。
当一个问题难得他无法解决时,他的合作限度便崩溃了。
我们在培养小孩的时候,也要让他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游戏中多强调合作而不过分强调竞争。
过分追求竞争对孩子是一种不幸,假如他击败了别的孩子,遥遥领先,他的不幸并不见得比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的孩子少。
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目标将不会是奉献和施予,而是夺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
我们需要合作,需要看长远,需要共同进步,需要互相帮助,这是中西方达成共识亘古不变的道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解梦,个体心理学派与佛洛伊德学派不一样,我更赞同个体心理学派。
我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遵循着和日常思维迥然不同的定律,我赞成阿德勒的观点--梦并不是与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表现一致。
假如我们在白天专心致志追求某种优越感目标,我们在晚上也会关心同样的问题。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
做梦是对安稳睡眠的干扰。只有在还没想出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只有即使在睡眠中现实也不断压迫着我们,并向我们提出种种难题时,我们才会做梦。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
对此,我深有感触。白天对未知的焦虑与不安,在晚上像恶魔一样被释放出来,仿佛一整晚都在升级打怪兽,我与梦的纠缠似乎永无尽头。倘若可以画出来,大概可以画上好厚一本册子。
细细想来,晚上的梦虽然清奇鬼怪、不合常理,却都是潜意识里自己恐惧的`全部投射。
书中说到,如果个人面临着一个他不希望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他便能够用梦引起的感觉来坚定他的态度。
梦是常识的敌人,我们会发现有些不愿意被他们的感觉所欺骗的人,他们宁可依照科学的方法做事,这种人很少做梦或根本不会做梦。这一点我要学习我的老公,他不怎么做梦,他有他自己坚定的判断。
而在此我想提到价值系统。前日看《奇葩说》杨天真那期很受启发,真正成熟的人,从来都不跟随情绪做判断,而是制定自己一套稳定的价值体系,并依此行事。
这样,在你为人处世的时候,用这套价值体系去判断就好了,坚定自己的目标前行。
但凡与此相悖的,大可看做干扰项直接pass,这会为你一心一意到达最终目的地节省不少时间与心力。这中间一定会有不理解,会有得失,不要怕,坚定心中的方向就好。
最后,我还是想以本书的中心观点“合作”结尾。以下是作者与病人的对话。
病人:“我做不到,我太烦了。”
作者:“烦恼就烦恼吧,没什么关系的。你只要偶尔想想别人就行了!”
病人:“我为什么要讨好别人?他们都不来讨好我!”
作者:“你要为你的健康着想,不为别人设想的人,以后也会吃亏的。”
结合自己的生活仔细想想作者的忠告吧,也许对你有帮助。或者直接翻翻这本书。不过我建议买二手书,关键观点都在前面。欢迎交流~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篇3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著作。作家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等十二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长、生活、工作、社交等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科学方案。阅读该书后,我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自卑与超越》中《学校的影响》一文告诉我们:“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要学会了解学生人格的整体,以及它各种表现的一惯性,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成为心理学家”,乍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我们做的所有教学工作无不与人的心理有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听课、作业、游戏、劳动、与人相处等过程中心理不同,行为自然迥异。这为老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想要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有非常清楚、客观的认识,并依据其特点“对症下药”。
?学校的影响》一文还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问题学生,其中对“懒惰”学生的分析让我对本班几位长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到:“懒惰的孩子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们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自我解嘲:我只是懒,不是无能。当他有一点点进步,老师鼓励他时,他会觉得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关爱,何必努力去冒失去被重视的险呢?回想自己对本班那几位“特殊同志”的教育,和作者的分析完全吻合。看来,我所谓的严厉批评、温情陪伴、耐心讲解虽能解决一时之事,但都未触及他们那已经深入骨髓的懒惰心理。未来该何去何从,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远”的事。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篇5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篇6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篇7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了,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