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事迹8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记录事迹的过程,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写事迹材料时,适当的情感渲染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事迹的意义,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青年创业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青年创业事迹8篇

青年创业事迹篇1

刘周,学院食品工程专业20xx届毕业生。毕业后一同创立古早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事婚礼摄影及微电影故事片拍摄、宣传工作。在大学期间,他们建立“工作室”,入驻学院创业孵化园进行一年的创业孵化。

一、另辟蹊径,记录真情

刘和周虽然就读于食工专业,但他们却因喜爱摄影另辟蹊径走到了一起。也正是因为摄影,他们成为了好哥们,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他们喜欢用摄影来记录生活中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去记住生活中每一个值得回忆的点点滴滴。在校期间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创建专业视频网站,创办“工作室”,记录大学点滴,包含班级各项团日活动视频、优良学风标兵班展示视频、五四红旗团支部展示视频等各类视频。学风建设题材的视频成为学院思修课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版块的励志教材。导演的微电影获大学微电影视觉效果奖。主导拍摄制作的毕业视频和受到校园广大师生的疯传。

二、目标一致,同甘共苦

大学时的视频制作,是他们摄影之路的宝贵经验,也是他们创业的初衷。在他们看来,找对合伙人是创业的首要条件。拥有一个优秀的合伙人不仅能减低创业的风险,还能在关键时刻找到值得信赖的人共同商量企业未来的发展。刘和周就是因为拥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想法,才走上共同创业的道路。大学四年虽然有过矛盾,但也是因为这些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也互相磨合了彼此的性格。在他们的工作室墙上,有秩序地张贴着世界级大师摄影的图片。这些不仅是为了美化工作室,也在激励着他们,要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志同道合的他们,毕业后还一直延续着两人的梦想,合伙注册了公司,开始对摄影朝着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去发展。

三、看淡挫折,展望未来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创业的路并不是康庄大道,因此要随时做好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信念。所以在创业初期,虽然公司的规模很小,工作人员也只有他们两个人,但他们凭借着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精神,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瓶颈期。现在慢慢地,公司走上正轨,他们也开始规划公司未来的发展:扩招公司人员,扩大业务区,开展长期合作的项目,以最高的质量满足客户的要求,达到双赢的结果,去接近梦寐以求的未来。从校园到社会,一路走来,他们都在坚定地向自己的梦想靠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成功的!

“困难虽多,但是我坚信,办法总是比问题多,只要你不退缩,迎难而上。”他如是说,亦如是做,也用这一句话鼓励大学生创业。创业之路虽然艰苦,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确目标,用自信与坚持去战胜困难与挫折。

青年创业事迹篇2

“我们合作社目前参与的村民中,有一半是贫困户。今年四五月卖出了18万多公斤木瓜,人均增加近6000元的纯收入。”近日,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情告诉记者。

两年前,90后大学毕业生韦情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返乡种植木瓜。对此,父母和乡亲都不理解。

“大学学过种植技术,有一点理论基础,毕业前又在市场上作了调查,觉得种植木瓜前景很好,而且它的周期短,200多天就可以出产品了,资金周转快。”通过自筹40余万元启动资金,韦情和同窗好友欧学昌从村里流转155亩土地,开始种植大白皮水果木瓜。

两个创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全用上了:采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花费十几万元建设了滴灌设施。2012年夏天,当地遭受了40多天的高温,滴雨未下。让村民们认为“花多余钱”的滴灌设施,保证了浇灌,木瓜获得了丰收。平时少有车辆的村子一下变得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大卡车进来装木瓜。

“没想到啊,90后种地居然这么有出息!”看到两个年轻人干得有模有样,村里的群众也起了种植的念头。今年初,经过村委牵线,韦情带领10名村民成立了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目前向合作社下单的有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大客户40多个,每个客户对木瓜的需求量一年都是50多万公斤。为此,韦情计划3年内把木瓜种植扩大到500亩,带动农户种植200亩,形成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

青年创业事迹篇3

马炳刚,男,藏族,1990年6月2日出生,家住四川省小金县日尔乡董马村一组,2007年毕业于达维中学,毕业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2008年下半年至2011年,在都江堰陈氏按摩店学按摩。

他从小就喜欢动物,喜欢养殖,也看到很多创业的成功例子,也看到他们在不畏艰险、永往直前信念的支撑下,经过一段漫长、曲折、艰辛的奋斗后终于成功时,他心中羡慕、佩服不已。经过几番思考,他决定回乡创业,2012年回到家乡,跟家人商量,在家乡养殖土鸡,家人担心创业路途的艰辛、怕失败,亲戚朋友们也都劝他就在外面上班,在跟家人的反复交谈后,家人终于同意并支持他回家创业。

第一步开始找场地、修圈舍,在修圈舍之前,没有一点养殖土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确定养殖项目。他经过朋友介绍去了多家养殖场学习,养殖场选地场址、修建的圈舍样式,给了他不少的修建启示。

在下了在家乡养殖创业的决定后,经过详细的考察和规划,他开始动工了,亲戚朋友和村里乡亲们都来出谋划策并无偿帮工,为了减少成本,家人及亲朋好友尽可能自己动手,每天的体力劳累无法用语言细说……圈舍修好之后,并接通了到养殖场的自来水和农网电。

2013年底,在完成了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他开始实验养了300只鸡。经过精心的照顾,小鸡长大了,一出栏只留了二三十只,其它的一天就销售光了,这让他创业的信心更加坚定。2015年他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土鸡达一千多只。

创业的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但他相信只要一心一意去做,诚心做事,用心做养殖,也会像众多的创业者一样,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并取得最终的成功。

今年,在团组织的推荐下,马炳刚参加了阿坝州首届青年创新创业特战训练营、参加了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电商人才培训班等等培训,他质朴、勤奋,身上闪耀着梦想的光辉,有着不畏艰辛和敢于创业的精神,90后的他诠释着激情与梦想,也诠释着现代青年最珍贵的品质。

青年创业事迹篇4

现年xx岁的xx是个农村退伍军人,在xx经营着一家看似不大的餐馆,但是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会说:小伙子脑子灵活,能吃苦,不服输,是个能人。说到xx大家都会想起xx擀面皮,就是这个人,把xx几百年来的特色小吃-xx擀面皮做的有声有色,他的连锁加盟店已经在全国有136家,最远的加盟店已经开到了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地。3年来培训全国各地的学员600多名,直接带动1000多人就业,简接产生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每年销售的辣面,调料,3000多吨,机器设备400多台,为xx本地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地方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记得xx县一位副县长曾经说过:xx企业不大,但是他是个产业链的连接中心,有了他才使xx擀面皮这个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联成一条龙,拧成一股绳,做大做强,做出实力,做出品牌。

悟道,得道,行道,传道。-他是一个传道者。

大家都知道做小吃吃苦耐劳是最基本的,起早贪黑也是必须的,正是他在部队练就的军人本色为他从事小吃行业打下了基础,从20xx年创业以来,他都每天凌晨3点起床,带领学员和员工做面皮,到6点前都必须送到每个店里,3年来,他都风雨无阻,骑着三轮摩托送货,冬天,冻得手脚都肿的穿不上鞋了,20xx年他在无意中看到西安的张军擀面皮,河南的二胖擀面皮,苗老太擀面皮在全国大量开店,招收学员,甚至好多人只知道河南擀面皮而不知道xx擀面皮,他很痛心,自己从小吃擀面皮长大的,祖祖辈辈吃擀面皮,在xx本地从事擀面皮加工生产的农户有上千家,大多是祖传的,然而由于农户大多都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才使xx擀面皮这个金字招牌没有给本地人带来可观的效益,反而使得河南人看到了商机,做出了名堂。经过在全国多地的考察,他发现xx擀面皮在全国尤其是北方适应性强,推广方便,复制简单,经济效益可观,所以决定大力发展xx擀面皮。20xx年11月,他贷款3万元投资擀面皮机器设备,厂房,先后拜访xx各地的面皮老艺人,学习技术,建网站,注册:御京粉,商标,开始批发擀面皮,在批发过程中培训学员,改进机器,统一配方和制作工艺,3年来,从面皮批发,零售,培训,到机器设计,改进,销售,到技术输出,连锁加盟,走出了一条以xx擀面皮为主,其他xx小吃为辅的康庄大道,从一个看到小吃行业的悟道者,到精通技术的得道者,再到发展推广的行道者,最后成为一个思己利人的传道者。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飞越,完成了凤凰涅槃的成功。成为xx历史民俗文化,xx小吃文化的传播者。

诚信无非是言而有信,对企业家而言,欠债还钱是检验一个人做人的标准。

xx有一句口头禅:活着不欠死人的钱,死了不欠活人的钱。在08年金融危机中xx不但亏光了100多万的积蓄,还把朋友,亲戚的钱也亏在了股市里,他欲哭无泪,头发成片成片的脱落,好几次在河边打算自尽。当他看到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他坚持了下来,给好多当时让他代炒股票的亲戚朋友打了借条,挨个给人家保证不管十年八年都会把钱还完,背着60多万的债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3年来,就开着自己那辆三轮摩托送货,好几次几个朋友都劝他买辆二手面包车吧,最起码冬天不冷,他说:我还没还完帐,咋能这样做呢,省吃俭用,给每个债主还账成了他办企业,赚钱的最大心愿。到现在债务基本还清,他自信的说:再有一年,等还完债我就好好大展手脚,把xx小吃做的更好,更快。

20xx年他加入了xx县餐饮商会,xx县工商联凤鸣商会,xx县文学联合会,还成功的开办了以宣传xx民俗文化和小吃文化的企业内部刊物《西岐周刊》。xx用自己的睿智与毅力,一路艰辛,一路风雨,打造了人生与事业的又一个辉煌。

青年创业事迹篇5

他是创新创业的有心人

强海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08级电子商务班学生,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强海波的创业梦想打开了一扇大门,而学院为大学生开办的“《赢在中国》冯志刚创业培训系列讲座”,让强海波感受到一种创业的激情,冯志刚身上所具有的坚持不懈、学无止境、吃苦耐劳、执着肯干的精神也体现在了强海波的身上。2008年11月10日,根据老师专业课的要求,结合专业所学,强海波在淘宝网上注册创建店铺,专营女鞋,经过不断的摸索经营,边学习边实践,半年后店铺的信用级别达到一钻,获得初步成功的他,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带领班级其他同学一起淘宝创业。强海波同学一边学习一边创业,在创业的同时,积极参加院系各项活动并获得多项个人荣誉,如:院“职业技术能手”、院“社会实践之星”、系学生会“优秀干事”称号、“我心中的雷锋”主题网页设计大赛一等奖、photoshop公益海报设计大赛三等奖等。

他是大学生创业的带头人

2009年,在系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电子商务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强海波开始思考让更多的同学能够把握电子商务大发展这个契机,使同学们在淘宝创业路上实践实训,得到锻炼。他与王蓬松、王家阔、廖立忠三位同学共同创办了电子商务创业协会,并担任协会会长,强海波同学开始带着同学们一起面向全院学生宣传淘宝网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开展了“新光杯”大学生网络营销大赛,围绕固定产品实行网络营销,锻炼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开展了“网页设计大赛”,学习网络技术,培养专业电子商务人员;2010年3月,举办了“淘宝座谈会”,由淘宝创业较好的同学亲身讲解,体验淘宝创业乐趣,增进淘宝创业信心;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开展“第一届网络创业大赛”,亲身体验,自主创业,店铺评选,网络创业;2010年11月,举办了“网络创业交流会”。同时,他还举办了一系列淘宝课程、电脑技术培训,让大家了解网络技术,激发创业兴趣,使得越来越多的同学对电子商务和淘宝网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人

如今,强海波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他的店铺也在做大做强。2010年7月29日,他正式在芜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了芜湖佳雨商贸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蕾佳娜”品牌,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和公司。8月25日正式入驻淘宝商城“蕾佳娜服饰旗舰,进军b2c(商业机构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拓宽市场。10月11日强海波的淘宝店铺升级为皇冠店,成为行业排名靠前的淘宝小店,他同时担任淘宝店铺街女鞋行业排名的前5名的b2c商城的店长。现在,他的淘宝商城每月的销售额达到50万元以上,其中2010年12月份高达102万元,每月净利润达到6~7万元,强海波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来自他的创业收入,在校期间他还凭创业购置了自己的私家车。在他的带领下08电商班曹阳、王家阔两名同学已成功地在芜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了芜湖亿多商贸有限公司、芜湖市梦琪商贸有限公司;09电商第名同学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他还力所能及地提供本系学生创业资金、各种大赛奖品、赞助系部迎新晚会等。受他的影响和培训,他所在的班级在校走上淘宝创业的大学生已有30余人。

他是值得推荐的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典型

我院学生就业创业取得的成绩是与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上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近两年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中涌现出强海波、王守云等典型,受到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安网、芜湖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宣传。芜湖市委、市政府对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倍加重视,市委副书记潘朝晖、副市长詹云超多次带队来学院进行调研。潘朝晖副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2011年6月19日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潘副书记指示随行的市人社局和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要通过提供政策上的指导和经济上的.扶持等多项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和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重视典型示范引路,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即走上创新创业之路,使我院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最佳基地。

青年创业事迹篇6

今年29岁的揭花蓉是凤鸣镇龙洞村4组人,2008年在成都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那里打拼。几年后,她放弃城市打拼,决定返乡养殖蚯蚓。

说干就干。回到家乡的揭花蓉姐弟俩在父母的支持下,投入10多万元,承包了附近村民1公顷多土地,从成都引进优良蚯蚓品种,请朋友进行技术指导,在网上查阅相关知识。就这样,他们的蚯蚓养殖工作开始了。

揭花蓉在成都工作生活时,看到有人用牛粪养殖蚯蚓,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既消除了牛粪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改良土壤,还能增加收入。她觉得这既是商机,又是责任。

由于不断改进蚯蚓饲养方式,并吸取经验教训,揭花蓉姐弟的蚯蚓养殖已经卓有成效,每公顷收入22.5万元左右。从一开始的零散出售到现在的大批量销售,从内江本地一些渔具店到成都、自贡等地的定期销售,她的蚯蚓很多时候都是供不应求。两三年后,其蚯蚓地里的土壤也将作为天然有机肥进行出售,这样往复循环,效益将会大增。

她这种循环往复,变废为宝的商业模式在现代的社会中很受推崇,一方面整合了有效资源,不让有效资源无故流失,同时也能增加收益,一举多得,正是商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青年创业事迹篇7

陈建能于20xx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青年创业事迹篇8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xx。

回乡创业

张xx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xx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xx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xx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xx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xx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xx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xx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xx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xx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xx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xx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xx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xx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xx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xx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xx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xx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xx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xx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xx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xx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xx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xx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xx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青年创业事迹8篇相关文章:

青年之星事迹7篇

青年志愿事迹材料5篇

中国青年事迹材料6篇

爱岗青年事迹材料6篇

十佳青年事迹5篇

青年能手优秀事迹材料6篇

2024年青年事迹7篇

青年文明号事迹材料范文6篇

青年主要事迹材料7篇

青年岗位能手事迹材料推荐7篇

青年创业事迹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