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制定教案时,会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制定教案能够鼓励教师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纸和树的关系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布置作业
略.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会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能力欠缺。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习难度。特别是让学生通过创造性地“玩”,来探究物理规律,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流体在稳定流动时,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教学难点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老师适时地穿插在各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扩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本节进行活动,观察现象,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
3、教学手段:自主实验为主,辅助以多媒体设备进行引导。
4、评价方法: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与推荐。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每人纸片两张,各小组塑料吸管,水槽,注射器各一个,泡沫塑料两块;飞机机翼模型,教师准备漏斗,乒乓球,电吹扇机一台。
多媒体的运用液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ppt),飞机升力(flash),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由有趣的流体现象,引出课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活动
示范:
取一张纸条,在纸的上方沿水平方向吹气,
提问:有谁能解释刚才看到的现象?
由学生归纳出的答案,引出课题并板书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展开讨论,学生回答。
活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展示课件如下图:
活动:将一乒乓球用手托着置于漏斗上部,用力向下吹气,移开手后乒乓球会掉下来吗?
比一比:看看谁的力气大?
教师活动:
(1)教师交代实验注意事项,并做示范。
(2)提问:若将漏斗口朝上时用力吹,乒乓球会被吹出去吗?
学生活动
(1)先后让两名学生上台体会实验过程,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2)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试着解释,教师纠正
活动1做一做
做下面实验:桌上放一只钢笔,将一枚硬币放在它的前方用力沿硬币上方水平吹气,猜想一下,硬币会怎样运动?(由学生尝试并回答)
活动2试一试:两纸会张开吗?
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猜想两张纸将做如何运动?
(全班学生一起动手实验、同桌之间交换意见,寻求答案)
结论:在气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2)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活动1做一做:如下图向两乒乓球中间喷水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活动
(教师先示范,并交代两乒乓球之间的距离在两厘米左右,喷水时不能用力太大)
学生活动
(全体学生动手体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活动2:演示实验
如图:打开水龙头,将一乒乓球置于流水处,流水“吸引”乒乓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展开讨论,回答)
活动三:多媒体放映:想一想:为什么航海时轮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
(出示课件供学生观看,边看边思考后回答)
结论:在液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3)探究: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
如图:结合下图设问: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秘密在哪儿?
教师活动
出示多媒体课件,并让学生画出飞机机翼的大致轮廓图,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
学生拿出自制的飞机模型,根据机翼上凸下平的形状特征,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表面距离大,空气流速小,而下表面距离小,空气流速大
由此归纳得出(板书):飞机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四)课堂小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活动1练习:当堂训练
1、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台上,都画有一条安全线,当火车快速开过时,人越过这条线就会有危险。这是因为,火车开动时,靠近火车的地方气体___________,压强__,离站台远的地方气体__________,压强___,强大的气流会___________________。
2、想一想、生活中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现象,如下图所示,思考:田鼠洞的空调原理
3、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步行在雨中,我们会打一把伞、一阵大风吹来,雨伞会被向上吸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呢?
4、能力拓展如图:赛车尾翼板有何妙用?
活动2作业:课后作业
1、自制喷雾器(要求:以4人一小组,用家里废旧的饮料瓶、饮料吸管、注射器等物品)
2、例举3个生活中用到的“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例子?
活动3:课后反馈
教学反思
为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顺利进行,本人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在三月二十五日上午上了一堂八年级下册的“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课,课后,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就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总结如下:
1、教学意图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不多,知识点也较少,只有三个方面:(1)流体的'概念(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当然,如何把看似非常简单的一堂课讲得精彩,上出味道,让学生乐学,并学有所获,那绝非易事,尤其如何真正做到把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德育和安全渗透在课堂,本人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和素材的选取上以及课堂的组织上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和精心的安排,最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教学中的得与失
(一)三个收获
(1)注重新课导入的生动性
在这堂课里,本人采用让学生取两张纸,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会发现纸不但没有被吹开,而且纸反而向中间靠拢的现象。从这个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过来,并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2)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物理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本人在素材的选取上,大多选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本节课中选取了吹纸、吹乒乓球、坐车要站在安全线以外、刮风时雨伞会往外翻等身边小事例。本人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学到的物理知识,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表象和本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理解得出结论,这样以来,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3)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绝不代劳,只要学生能阐述出大意的,教师就不要去做所谓规范的统一要求,相信一句话,只有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
因此,在课堂上,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本人都尽量让学生参与或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本人只关注、点拨和引导,在实验过程中,现象或结论难免有时会出现偏差,这时本人不急于求成,牵强附会,而是多问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例如:在探究飞机升力时,遇到了吹气时飞机模型飞不起来的问题,这时本人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从风力太小、飞机偏重、飞机模型与桌面结合压强较小等方面发表了意见,紧接着本人采用预先准备好的较小、较轻的飞机模型,并用吹风机给飞机模型吹风的办法,飞机模型很快就腾空而起。这样的实验对比一目了然,既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又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都要有预见性,并提前做好解决问题的方案。总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需要教师长期从教学中的点滴做起。
(二)三点遗憾
(1)内容的难易把握上不够
由于本节课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并需要用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来完成,并且每个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学生都要能表述出来。因此,在探究气体和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用去了较多的时间,而对飞机的升力的这个难点问题在探究时略显仓促。后来反思认为:在实验现象的表述时,抓住气体和液体的各自一个代表做认真的分析,其余实验现象让学生间互相交流一遍即可,这样可以节约一定的时间。
(2)一个实验设计未彰显
在探究飞机的升力的实验时,由于时间紧,当学生遇到笨重的飞机模型放在桌面上不能抬升时,其实,可以让学生将飞机模型提起来,用手将模型两端的线拉直,然后对着模型上端持续用力向下吹气,我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飞机模型沿较凸起的一面运动。这样,既能很快呈现实验现象,又能节约时间,还能说明飞机不能腾空与自身的总量是有关系的。
(3)当堂训练环节缺少
在本堂课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原本准备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五道习题没有呈现出来,也许因为前面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大家没有感觉到缺少这个环节的问题,这是本人在内容的把握上和时间的掌控上做得还不够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我想,通过本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举办,作为本人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在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收获颇多,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本人一定会扬长避短,做得更好!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教学难点:
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判断是否是对顶角。
教学方法:
观察、探索、归纳总结。
准备活动:
在打桌球的时候,如果是不能直接的把球打入袋中,那么应该怎么打才能保证球能入袋呢?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
内容一:观察图中各角与∠1之间的关系:
∠adf+∠1=180
∠adc+∠1=180
∠bdc+∠1=180
∠edb+∠1=180
∠2=∠1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与∠1的关系。在对图中角的关系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为下面的对顶角的学习作铺垫)
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说明理由。
内容二:
议一议:
(1)用剪刀剪东西的时候,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
(2)如果将剪刀简单的表示为右图,那么∠1和∠2有什么位置关系?
(3)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
由此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的结论。
第三环节小诊??
活动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300,700与800的和为平角,所以这三个角互余。()
(2)一个角的余角必为锐角。()
(3)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
(4)900的角为余角。()
(5)两角是否互补既与其大小有关又与其位置有关()
2、你能举出生活中包含对顶角的例子吗?
3、下图中有对顶角吗?若有,请指出,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4、议一议:如上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小结:熟记
(1)余角、补角的概念。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1、习题2.1数学理解1,2
习题2.1问题解决1,2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4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的性质和判定.因为它是本单元的基础(如:切线的判断和性质定理是在它的基础上研究的),也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研究的基础.
难点:在对性质和判定的研究中,既要有归纳概括能力,又要有转换思想和能力,所以是本节的难点;另外对相切要分清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是指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与有一个公共点含义不同(这一点到直线和曲线相切时很重要),学生较难理解.
3.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教师通过电脑演示,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并引导学生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研究的方法迁移过来,指导学生归纳、概括;
(2)在教学中,以形归纳数, 以数判断形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掌握其判定方法和性质;
2、通过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设计:
(一)基本概念
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
3、概念:(指导学生完成)
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得出以下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研究与理解: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含义是有且仅有,这与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的含义不同.
②直线和圆除了上,请保留此标记。)述三种位置关系外,有第四种关系吗?即一条直线和圆的公共点能否多于两个?为什么?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1、迁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p在⊙o内 d
(2)点p在⊙o上 d=r;
(3)点p在⊙o外 dr.
2、归纳概括:
如果⊙o的半径为r ,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直线l和⊙o相交 d
(2)直线l和⊙o相切 d=r;
(3)直线l和⊙o相离 dr.
(三)应用
例1、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何种位置关系?为什么?
(1)r=2cm; (2)r=2.4cm; (3)r=3cm.
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指导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解:(图形略)过c点作cdab于d,
在rt△abc中,c=90,
ab=,
∵ ,abcd=acbc,
(cm),
(1)当r =2cm时 cdr,圆c与ab相离;
(2)当r=2.4cm时,cd=r,圆c与ab相切;
(3)当r=3cm时,cd
练习p105,1、2.
(四)小结:
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
2、能力: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五)作业 :教材p115,1(1)、2、3.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 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略解:由正三角形的边长为6 厘米,可得它一边上的高为9厘米.
①当⊙o的半径r=9厘米时,⊙o在移动中与△abc的边共相切三次,即切点个数为3.
②当0
后略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多个三角形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展示交流汇报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检测反馈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猜一猜
甲:我拿的三角形没有钝角。他可能是什么角?
乙: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
丙:为什么?
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对于学生来说,有了前面基础知识的铺垫,孩子们学起来非常容易.本节课,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纸和树的关系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树的分类教案8篇
★ 树的幼儿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