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注重情感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通常会参考理论和教学大纲,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计算。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比一比、填一填:
足球5个排球2个
足球比排球————3个,排球比足球———3个
2、口答下面各题
88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57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6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 + 20 40+2
50 + 30 50+3比较以上两组算式的不同点。
4、计算下面各题
34=30+( ) 34等于几十加几?
57=7+( ) 57等于7加多少?
如果和上面表示方法一样,那么65=( )+( )
(65等于60加5)
二、新授:
1、出示挂图,教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2、学生独立从图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板书:35+3 30+8 35+30 8+3
请你找一找,哪几个算式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5+3 35+30得多少?先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
用小棒摆:先摆5根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不用小棒直接算
计算35+30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用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是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的30+30=60,再计算60+5
4、你觉得上面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三、练习:
1、40+17= 2+36=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2、完成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
3、练习十一第1、2、3、
四、思维训练
甲、乙、丙、丁四人赛跑,已知丁不是最快,但比甲快,甲不是最慢的,但比乙慢,请按他们的快慢顺序排出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35+3 30+8
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35+30
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8+3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2
构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合作在与老师、文本、同学、自我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思考、感悟、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掌握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方法。
思维发展目标:弄清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区别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情感态度目标: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例题里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谈话:小朋友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1.口答
3个十是多少?3个一是多少?
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口算
70+2= 30+4= 30+6=
70+20= 30+40= 30+60=
生:指算口答。
师:算70+2你是怎样想的?
师:算70+20你是怎样想的?
评价:你的计算过程说得真清楚。
二、动手动脑,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1
1.谈话:今天停车场里开来了几辆汽车。
师:这是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个座位吗?
生:口答
课件: 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学45+30
师:怎样列式?
生:45+30= 如果有人报出得数 旁边板书75
师: 45+30等于多少?让我们请小棒来帮忙算出得数。
45+30等于75吗?让我们请小棒来帮忙,看算得对不对。
3.学生活动
4.生演示: 摆小棒
师:谁来一边摆小棒一边介绍?
生:先摆4个十5个一是45,再摆3个十是30,合起来是75。
师:通过摆小棒,你怎样看出是75的?
生1:因为有7个整捆和5个单根,合起来就是75根。
生2:因为有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5。
生3: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75。
追问:7个十哪里来的?
生: 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 教师:直尺画方框。
评价总结:说的很好,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加在一起。
5.生演示:计数器
把计数器放在胸前,我们再用计数器拨一拨45+30等于多少。
师:谁拨算珠的?请来介绍一下。
生: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是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合起来是75。
追问:这3颗珠子,为什么要拨在十位上?
生1:因为是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生2:因为加上30就是加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评价总结:说的很好!加30就是加3个十,这3颗珠子要拨在十位上。
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 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75。
6.如果我们现在不摆小棒,也不用计数器,你准备怎样算45+30呢?
请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全班交流。回应:某某同学,你当时是怎样算得?
师:我们看看小萝卜是怎样说的。或者 小萝卜和你说的一样。
板书: 40+30=70
70+5=75
总结: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算珠,我们都是先算40+30等于70,再算70+5等于75。
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教学例2 45+3
1.师: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
师板书:45+3= 旁边板书48
2.师:45+3等于多少?让我们用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
45+3等于48吗? 让我们用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看看对不对。
3.生动手操作
4.生:上台操作演示。 摆小棒
师:谁来一边摆小棒一边介绍?
师:你怎样看出是48的?
生1: 5个一加3个一得8个一,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8。
生2: 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8
追问:8个一哪里来的?
生: 5个一加3个一得8个一. 教师:直尺画方框。
评价总结:很好,要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
5.拨计数器
师:谁拨算珠的?来介绍一下。
追问:这3颗算珠为什么要拨在个位上?
生:因为是3个一。
评价总结:说的很好!加3就是加3个一,所以要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
5个一加3个一得8个一. 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8。
6.师:如果我们现在不摆小棒,也不用计数器,你准备怎样算43+5呢?
请和你的同座说一说。
师:我们看看小萝卜是怎样说的。或者 小萝卜和你说的一样。
教师板书 5+3=8
40+8=48
小结: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算珠,我们都是先算5+3等于8,再算40+8等于48。
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7.完成书上45+30 45+3的算式。
(三)比较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师:老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师:都是45加上一个数,一个是加30,一个是加3,那么
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生:四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如果回答不出:
师:45加30,30的3加45的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师:45加3,3加在45的哪一位上? 为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描红30 3
总结:的确这样,如果加的是加几个十,就要和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如果加几个一,就要和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黑板纸
师:你觉得自己学得很好的,请坐直,很自信!请先把小棒收起来放在。看练习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填出结果。
26+20= 50+34=
26+2= 5+34=
生:写好的同学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得?
集体订正。
追问:在计数器上拨26+20和26+2有什么不同?
在计数器上拨50+34和5+34有什么不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1)不用计数器,你会计算这样的题目吗?让我们来试试
先做第一组题,写好的同学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
(2)师:41+50你是怎样算得? 41+5呢?
计算41+50和41+5有什么不同?
20+67你是怎样算得? 2+67呢?
师:计算过程说得很清楚。
3、想想做做第3题
师:老师要请大家到水果店帮帮忙!看看水果店进了什么货?
生:40个苹果,34个梨。
茄子老师: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师:你会求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下面让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
五、扩展
1. 比大小。
35+20 35+2 50+23 5+23 34+50 34+5
生报答案。 师:你是怎样想的?
2.踩地雷
59+20 6+33 40+47 30+28
43+6 18+70 41+5 6+31
正确算出答案的同学可以看看算式后面是笑脸还是地雷。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p3940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鼓励学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口算和是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能力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③、情感目标: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数学、用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贴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东东迷路了,只有回答对路上的五道口算题,才能顺利的回到家。你们愿意来帮帮他吗?指名回答口算:25+4050+3534+54+2937+8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课
1、创设情景,导出新课
谈话:大家做的可真好!老师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去玩具店选购玩具吧!看看玩具柜里有那些玩具啊?每样玩具的价格各是多少?哪个小朋友可以声音响亮的来报一报。
(1)提问:如果每人可以选购两件玩具,你准备选购哪两件?(贴图)
分别购买这两种玩具,各需要付多少钱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44+2544+2825+28)
(2)这三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3)你能一眼就看出:那种组合花费最贵?那种组合花费最便宜吗?(第二种组合最贵,第三种组合最便宜)为什么?
2、探索算法
那每种组合具体需要多少钱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先来研究第一题
(1)口算44+25
你是怎么算的自己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把你的口算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指名回答。
44+25=69
①4+5=99个??
40+20=606个十69
说明:这两个4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这个4表示几?(个位上的4表示4个一)所以是几个一加几个一等于几个一呢?(4个一加5个一等于9个一)
这个4又表示几呢?(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
所以几个十加几个十又等于几个十呢?(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
9个一和6个十和起来是69。
②40+20=60
4+5=969
说明:不管是第一种方法,还是第二种方法,都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也就是(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③4+20=6464+5=69(知识的运用)
④44+5=4949+20=69
(2)(出示课件)爬树比赛
谈话:今天森林里小猴在进行爬树比赛,想请口算本领强的小朋友去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口算练习,前2题说口算过程,指名回答
25+3436+4222+2113+5463+2388+11
(3)口算44+28
44+25大家都会算了,那44+28你会算吗?同桌间相互交流,再汇报。
44+28=72
①4+8=1240+20=6060+12=72
Ⅰ、个位上4+8=12,遇到什么情况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十位上4+2+1=7,也就是40+20+10=70,
70+2=72可以的,你是用类似列竖式的方法来算的。
谁还能来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么计算的?
Ⅱ、个位上4个一加8个一等于12个一,个位满十后怎么办?
十位上4个十加2个十等于六个十,再加上进上来的一个十是七个十。
追问:十位上的1,那里来的?(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②40+20=604+8=1260+12=72
③44+20=6464+8=72
④44+8=5252+20=72
(4)、对比算法。
为什么同样是44加二十几,上一题的结果是六十多,而这题的结果是七十多呢?十位上多出的1是哪来的呢?
(5)(课件出示):救鱼行动(p39第1题)
谈话:每回答对1道口算题就能挽救1条小鱼的生命,学生指名回答。
35+5725+4414+62
38+5725+4914+68
计算后,提问:
这就是我们刚才做的三组题目,你们觉得每组第一题比较简单,还是第二题比较简单啊?(第一题)为什么呀?(第二题需要进位)进位难在那里?(加数十位相加再多1)
强调:以后再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如果遇到进位的情况,不要忘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6)、口算25+28
哪个小朋友可以来猜一猜25+28的十位是几?(板书:5)为什么是5,而不是4呢?(个位满十进一)得数是五十几呢?(53)
做题时既要看加数十位是几,也要看个位相加是否满十,也就是要算十位看个位(板书:算十位看个位)
(7)练习估算(卡通人物夺气球):估计得数是几十多
指名回答:35+3245+2935+3522+7826+2944+37
三、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出示课件)p39第2题:小小裁判员
谈话:今天小兔王国里在举行跳远比赛,每位选手有三次机会,要请大家来当裁判员,你们准备好了吗?
瞧!第一位选手出场了,(课件出示第一组):
26+326号选手的'第一跳成绩是多少?你能来列式算一算吗?
26+43第二跳呢?
26+63第三跳呢?
①学生指名回答第一组题目后,仔细观察比较这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加数个位相同、十位不同,和不同)
②运用规律,去实践后三组。
2、游戏:棒球明星
以人机交互的形式出示,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最后汇报、比较游戏得分的高低。
3、游戏:团结力量大
刚才都是老师在出口算题,你们会出口算题吗?想不想试一试?
出示要求:和是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请学生说一说根据要求出题时要注意什么?
①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和不能超过100。
以人机交互的形式出示游戏,同桌两人在游戏中,一人出题,一人答题,然后交换。最后汇报两人合作答对题目的数量。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你们会算了吗?那你觉得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总结)我们还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解决实际问题
1、买奖品(出示课件)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们购买了一些礼品书准备送给大家。提问:
①谁能列式算一算,李老师一共购买了多少本礼品书?(36+25=61)
②张老师购书的情况:十位3+4,怎样的情况下得数会是8,而不是7?(进位加法)
当个位2+口时进位呢?口里最小能填几?(8)此时得数是几?还能填几?(9)
③王老师购书的情况:
十位可以填几?(5)此时个位可以填口+5?你能把答案一下子都说出来吗?(04)
十位还可以填几?(4)此时个位可以填口+5?谁来报一报?(5-9)
2、议一议:
星光小学二年级的同学,六一要去郊外旅游了,如果用双层公共汽车带他们去(每车限坐90人),这四个班的同学该如何坐车呢?指名回答。第一种方案中每辆车各坐多少人呢,你能列式计算吗?第二种方案?为什么2班和3班不可以合坐一辆车呢?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第61页例1情景图)、小棒若干。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20 40+2
50+30 50+3
突出加几十与加几的区别,激活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2.比较以上两组式题的不同点。
二、新授
1.课件演示第61页例1情景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
a.数学书有多少本?
b.语文书有多少本?
c.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d.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a.学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每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
35+3
30+8
35+30
8+3
b.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与本课无关。为了节省时间,让每组各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然后集体识别其中已学过的计算,口算出得数。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需探究的'两道式题上来。
c.35+3、35+30得多少?先独立思考,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d.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发言,屏幕上出现各种计算方法。
计算35+3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需要借助直观的,可以摆小棒;无须借助直观的,就在头脑里思考。其实质是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先摆5根小棒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根、36根、37根、38根。
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
先算5+3=8,再算30+8=38。
用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计算35+30
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算法有较充分的估计。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摆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0: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
(课件演示配有摆小棒的动作和口述计算方法的声音)
e.小组讨论:以上两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方便?
f.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板书计算过程。如:
35+3=□ 35+30=□
└───┘ └───┘
□ □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4.尝试练习。
40+17= 2+36=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是可取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
5.完成课本第61页“做一做”。
a.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b.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2题。
a.学生独立完成。
b.挑选若干题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2.练习十一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1.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的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
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实际上课时,学生确实也提到很多算法。但是当我要求学生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好时,大多数学生认定课本上出现的方法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第6页例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口算乘法的基础上,掌握乘法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掌握其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
学校买了一些彩色笔要奖给数学竞赛获奖的同学,每盒彩色笔24支,学校买了3盒
让学生根据画面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问题:
(1)3盒一共多少支?
(2)2盒一共多少支?
(3)学校一共买了多少支彩笔?
问:如果买了13盒,怎样列式?2413(出示例1)
主动探索
1.教学例1。
(1)讨论2413的算法
(2)汇报交流
(3)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4)统一认识,确定最简便的方法,引导学生试写成竖式。
(5)针对出现的情况讨论,关键处教师点拨,让学生领悟计算方法。
2.练习
(1)第7页做一做
(2)练习二第1题。
练习后,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反馈练习
练习二第2题
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连续进位的)
24
13
72......243的积24......2410的积(个位的零不写)
31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