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学问教案7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写教案时,建议设定明确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教案应当包含充分的教学资源,以支持课堂的顺利进行,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钱的学问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钱的学问教案7篇

钱的学问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环节??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

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

2.理解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层层深入论证。

第一层(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本文分论点是什么?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问。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存在可疑之处却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还不能算是学过了;治学就一定要善于提出疑问。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二、探究写法

1.举例论证:

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正反对比论证

第6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三、语言赏析

1.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句话中共有四个“常常”,多次重复使用,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环节四

文章主旨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教学板书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消极方面: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积极方面: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环节五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

教学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由学生自主积极动笔读书,圈点批注完成对课文内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学,探究本文的论点;在教学中创设作者、学生、教师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在质疑和交流中明确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明确怀疑对学问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树立怀疑的学习精神。

钱的学问教案篇2

教材解读:《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

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

学习这些论

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够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通过怀疑获得学问的事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理解论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举例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以及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设计意图】举例导入是教师列举因怀疑而获得成功的科学家的例子,然后引出本文的作者和课题,学生会因事例而感兴趣。故事导入是借助作者幼年读书的事例,增加学生对本文论述问题的兴趣,进而很好地研读文本。

第二阶段:预习交流,学情诊断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注意相关字形。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停滞(zhì)

2.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二)了解背景

交流课下搜集的顾颉刚的有关信息及写作背景资料,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然后班内展示。(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出相关内容。)

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宝树园文存》分为“学术编”“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他编”五编。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顾颉刚古史论文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此文存。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三)预习质疑

组内交流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提交到全班共同探究。 (较难的可以在合作探究环节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检验学生对字词、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的课前预习情况。通过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能更好地掌握学情,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明确:两个: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递进。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理清课文的思路后,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即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即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问题引领,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清楚结构层次,把握作者主要的论述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阶段:质疑交流,合作探究(以同桌为单位,结成学习师友小组,围绕着如下问题,对每一部分进行研究学习。“师”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友”听,指导“友”理解每一部分的论证内容。)

(一)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可以说本文的总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二)第3段

1.怎样理解这一段话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

明确: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②而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3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而对于此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了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述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对于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述,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了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明确: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的。第4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释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四)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明确:(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去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则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本段用了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五)第6段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明确:本段包含四层意思:

(1)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小层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设计意图】以同桌之间“师友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兵教兵”,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引导学生增强教好“学生”的责任感,培养 学生讲述和理顺课文的能力。

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1.根据拼音写汉字。

biàn()别虚wàng()停zhì( )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是( )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 怀疑 辨别 b.辨别 思索 怀疑

c.怀疑 辨别 思索d.怀疑 思索 辨别

4.选出从反面论述的一项()

a.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c.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d.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检测小结答案:

1.辨妄 滞

2.(1)这句话是说,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2)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3.d【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要结合原文,推论出三个词语前后思考的逻辑顺序。

4.a【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a项是从不具有怀疑精神的角度论述的,所以是反面论述。

钱的学问教案篇3

一、清理梳理文章内容。

1、 本文论点?学则须疑

2、为什么说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也是……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4、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教后:要对文章进行解剖之前都应该进行这种内容梳理,这样后面的教学才有根基。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二、巩固文体常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论题:怀疑与学问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道理论据,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道理论证:逻辑推理:因为“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所以“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三、掌握文章结构(为学生树立一个议论文样板,为仿写作准备)

分论点1:

观点1、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观点2、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论点:

观点3、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观点4、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分论点2:

观点1、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观点2、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观点3、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四、总结本文优缺点(为使学生能够结合《少年中国说》和本文的优点来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五、仿写(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2、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钱的学问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生词识记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来源:z&xx&k.com]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四、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钱的学问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

钱的学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识记有关字词

(2)什么是“学问”和什么是“智慧”,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分析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有条理地说理和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讨说理的层次。

(2)分组讨论“我们不但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智慧”这一观点与现代的观念是否一致;之后师生交流来明确观点,统一思想认识;最后开展男女辩论加以拓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

作者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快快乐乐读书效果好。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1)指出课文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好处。

(2)学习本文表述作者观点的方法,训练说理的条理性。

2、难点

在明确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的同时,弄清课文的中心论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设疑入境,引入课文

同学们,《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是怎么解释的?(学生查词典)(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诸葛亮的智慧来自哪里?(书本)母狼在遇到猎手追击的时候,它是怎样与猎人斗的?(爬坡延时)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只要你有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映、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不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问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完成目标(1)

1、给带点的字注音。(投影)

陶冶( ) 创获( ) 烛照( ) 笨伯( )

譬如( ) 犀锐( ) 斧凿( ) 晦塞( )

探骊得珠( ) 鞭辟入里( ) 寸积铢累( ) 读书得间( )

2、回答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结合注释并放在语境理解)

烛照 晦塞 笨伯 晦塞 犀锐

探骊得珠 鞭辟入里 读书得间 寸积铢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速读,思考问题

(1)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2、分小组讨论

3、师生互动交流

(1)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结构层次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这两段的'大意是:第一段论述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第二段论述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学问。

第二部分(3—6):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联系。

这四段的大意是:第三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六段论述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四、点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是怎样诠释学问和智慧的内涵的?

(1)学生点读相关章节

(2)师生互动交流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的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吗?

提问后教师小结:“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而“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3、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是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

[教师点拨]“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阅读文章的第一节,思考问题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考虑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3)思考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是否与本文相似。

[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议论文中运用贴切的比喻,其主要目的是使得论证更形象,使我们对学问和智慧的内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可以借此初步感知学问和智慧的不同。

(3)《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与本文相同,开头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2、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用投影出示词典中对“学问”、“智慧”的解说,请同学们比较与课文表达的异同。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

[投影显示]

学问:系统的知识。

智慧:a、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b、同“智力”(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文章开头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好不好?如果让你写作文,你会怎样开头?

[教师提示]课文中为了把学问和智慧这种抽象的概念说明白,作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虽然更科学、更严密,但是可读性不强。(言之有理就行)

3、进一步讨论

如果有人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赞同他的说法吗?

[教师提示]首先断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次从课文中找这类词语。第三就是举一些例子。

4、 结合文章内容进一步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智慧的?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呢?

[教师提示]应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六、 课内小结

作者采取比喻引入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进行对比;把有智慧的人与无智慧的书呆子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学问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关系。

七、 布置作业

另附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家和思想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县。作品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

罗家伦的“清华情结”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了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该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

钱的学问教案篇7

内容预览: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钱的学问教案7篇相关文章:

关于钱的作文500字作文5篇

关于钱的作文300字作文通用6篇

关于钱的作文500字作文精选6篇

偷奶奶钱的作文模板5篇

偷奶奶钱的作文6篇

关于钱的作文300字作文优质6篇

关于钱的作文300字作文模板6篇

关于钱的作文500字作文模板8篇

关于钱的作文500字作文参考5篇

拼图教案教案7篇

钱的学问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