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教案通用8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合理分配课堂活动时间,教案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们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九年级语文下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通用8篇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字词句。

2.通过对文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了解人物形象。

3.能联系相关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主题。

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乘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__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同时有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司马迁这种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

学生如在学习本文之前能够将这段历史进行回顾,做到对整个故事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了解本文节选的部分并没有故事的结局。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并不是整个故事本身,而是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歌颂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谋略和领导才干。从而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这位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虽不是故事的全部,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一中心,详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突出,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因此文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会天大雨……法皆斩”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胜、吴广杀两尉时,运用“笞”“挺”“夺”“杀”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语言分析也因此成为全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教学设想:

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首先读懂文章,因此阅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句子是必须要做的事,而且必须首先做好的事。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情感。结合注释和文言积累解释字词。第二课时主要是翻译句子,疏通文意。第三课时主要是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理解作品主题;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分析作者选材和组材的特点;通过对词语运用的分析,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教学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

1.请一个同学讲述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陈胜起义”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请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对《史记》的了解,帮助大家了解“世家”的含义。

3.尝试阅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

二、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生于公元前145年,10岁时随父到长安,从名儒孔安国学习,20岁时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名山大川,采访逸闻轶事,考察古迹,搜集了丰富的史料。元丰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事务。他遍阅皇家史馆藏书、档案。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动手编写《史记》。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改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终于完成皇皇巨著《史记》。司马迁大概死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约60岁。

2.《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约526500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读课文:

1.请一个小组齐读课文,其他组员注意在课文中标注出他们读音错误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

注意字音:阳夏(jiǎ)辍(chuò) 鸿鹄(hú) 嗟乎(jiē)闾左(lǘ)谪戍(zhé)

度(duó)扶苏以数谏故(shuò)罾(zēng)祠(cí) 陈胜王(wàng)

注意停顿:(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扶苏/以数谏故

(3)上/使外/将兵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蘄以东

2.课文阅读纠错。

3.齐读课文。

四、解释字词:

1.结合书下注释,联系自己的文言积累理解字词。标注出不会理解的字词。

2.字词理解质疑,强调重点字词的意思。

……者……也:表判断 尝:曾经 佣:被雇佣 辍:停止 之:去、??

久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苟:倘使 安:哪里,怎么 等:等同、一样 或:有人

唱:同“倡”倡导 然:对的 数:屡次 且:况且 会计:集会商议 若为佣耕:是

功宜为王:做 杀之以应陈涉:用来

五、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串译句子。

板书设计:陈涉世家

司马迁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实施建议:一定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篇3

一、导入

1、 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 hūn kuì wú néng,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

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

(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有点激愤的味道。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还有吗?

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4、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心情可以想象,这苦闷是政治上的受挫失落造成的。

5、大家知道李白不会轻易言败的接下来他如何感叹的?

问:用什么历史故事?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问: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6、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四、总结全诗

1、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2、主题

3、有一首对联是这样的: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是指谁?(李白),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

2、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3、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内容,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人准确的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明确目标)

1、师:.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朝时期,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其中有一位成就很大,写诗最多的诗人,他就是大家已十分熟悉的白居易,(板书)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白居易。

2、学生介绍白居易。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

4、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即钱塘湖的春景。

5、交代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落实目标)

1、诗范读,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

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即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6、疏通诗意。

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了解每联的内容。

诗意略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闪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到湖边,后四句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7、再次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三、品析诗句。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哪一时段的西湖之景?(初春)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并对这些字词进行品析、欣赏。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集体讨论。

重点明确以下几方面:

⑴“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⑵“几处”“谁家”突出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也说明此时为初春。

问: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⑶“乱花”“渐欲”说明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也证明是早春,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不久,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就会出现

⑷“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突出初春草的特点。

相机板书:

初平低

几处早莺

初春谁家新燕

乱花渐欲

浅草才能

四、拓展延伸。(目标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小结: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一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

4、目标检测

(见小卷)

板书设计:

初平低

几处早莺

初春谁家新燕

乱花渐欲

浅草才能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__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习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习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习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五、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习(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习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 、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板书: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四、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点:

1、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一、课前感悟: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片段。播放片段下显示:

聪明杨德修,时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读诗后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提示: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他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

二、谁是情报员(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比一比看谁收集的面)

多媒体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造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的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的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思想。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人教版政治教案6篇

九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7篇

九年级年级组工作总结通用6篇

九年级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6篇

四年级下语文教研工作总结6篇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音乐二年级下教案参考8篇

六年级下学期学期工作计划通用8篇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工作总结通用8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8篇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