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读后感都是我们展示思考能力的机会,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上学谣的读后感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上学谣的读后感篇1
米小圈是班里调皮,捣蛋的男孩,姜小牙,铁头,李黎都是他的铁杆好朋友。开学第一天,米小圈以飞豹的速度跑到学校,好险!就差一分钟,姜小牙可就惨了,迟到了半分钟,魏老师大喝:开学第一天就迟到!姜小牙吓的呆呆的站在那里,魏老师又喝道;还不赶紧回到座位上去!他赶紧溜到座位上。发新书了,新书都有一股新书的味道。米小圈,你在用鼻孔看书吗?同桌李黎阴阳怪气的说。你不觉得新书的味道很好闻吗?米小圈陶醉着说。李黎也跟着用鼻孔闻起书来。魏老师喝道:米小圈,李黎,你们在用鼻孔看书吗?同学们顿时笑了起来。
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发新书时都能闻到新书的油墨的香气,北猫哥哥把新书的味道写得有声有味呀!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形容想念一个人的心情特别的迫切。姜小牙就是这样想念他们的莫老师的.。
下午,第一节课是莫老师的语文课,姜小牙说他好想念莫老师,已经一百多年没见莫老师了。
我和铁头都觉得姜小牙疯了!他才七岁呀,怎么会一百多年没见呢?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呀!我们已经四十多天没见莫老师了,那不就等于一百多年没见吗。姜小牙说。
这下你们都明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了吧,我把《米小圈上学记》读给外公,外婆听,笑得他们直不起腰来。。感觉好好哟!莫老师要是知道他们班的学生这么想念她,多么幸福啊。
上学谣的读后感篇2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本日记,看看只是一篇朴实的日记,但他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你我他爱上写日记。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位笔名叫北猫的男作者写的,他的原名叫刘志刚。
米小圈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淘气机灵的孩子,画画是他的“爱好”,就比如他的名字,很小很小时画了一个圈,他的名字就产生了,他想,如果自己画的'是一只鸡,那他的名字不成了米小鸡。
理想也是独一无二的,说什么要当买冰淇淋的老奶奶,因为这会有吃不完的冰棒,他的好朋友姜小牙,竟然要娶莫老师为妻,听着就让人慌,这就是神秘的他。希望你也能够细细察赏。
上学谣的读后感篇3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着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着作。
在中国的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和孩子是否聪明有关。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作者看来,“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营养、家庭环境、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等”。当然,也包括智力。作者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不喜欢上学并不是中国学生的问题,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中列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一个让人很惊讶的论断: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在作者看来,思考是缓慢的,它不如我们的眼睛扑捉信息来的快;其次,思考是费力的.,因为思考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最后,思考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我们经过思考以后并不能得出正解。既然大脑的主要功能不是用来思考的,但是我们喜欢思考。
按照作者的理论,学生是喜欢思考的,只是,要他们思考的必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生的思考是基于他们那一点脆弱的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存在好奇,将会促使他进一步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如何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思考呢?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关系着学生的好奇心能否持续。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给学生的问题不能太简单,让他们没有兴趣思考,也不能太难,让他们丧失思考的信心。
在书的第三章作者提到好教师要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能使学生思考有意义。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自己的体会。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听我的课,在课堂上我会列举很多的案例、新鲜的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所以,我几乎会在讲一个问题时就举一个例子或是创设情境,我以为通过这些有趣的例子一定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但事实上是,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我所列举的故事,而对问题却无动于衷。结果是学生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或者这个故事给了他们什么启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处于活跃的状态,但是却没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没有让学生获得有意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教师要“慎用强夺注意力”,要让学生感兴趣,就要能够促使学生想知道这些有趣事例背后的故事,也就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有趣事例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教师在教课时要能够思路清晰且有条理,并能够使内容要点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
题海战术始终背负着恶名,批评的人们常说,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证明,反复练习能够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能力,再怎么练也未必能显着提高的情况下,反复练习还能带来另外3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为学习新技能作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作业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威林厄姆认为,专家不只是懂行,他们还创新知识,向该领域增添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更谨慎、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学生可能不会提出自己的科学理论,但是他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论。学生可能不会就史实给出全新的见解,但他可以看懂别人所写的评论。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人创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创新知识。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审视,对于重新认识学生、认识教师这项职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是我对《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中几个观点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在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当和不解之处,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上学谣的读后感篇4
?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
米小圈很调皮,爸爸妈妈想让他学画画,当个画家,可是他不喜欢,就是不学画画,爸爸很生气,打了米小圈一顿,米小圈没办法还是去画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米小圈发现画画也很有乐趣,米小圈的画越画越好,受到了老师的好评,爸爸的夸奖,米小圈也开心极了!
米小圈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一天米小圈不开心对妈妈说:“妈妈我这次没考好,”妈妈说:“没关系,不要灰心,只要你认真、细心、努力,成功会属于你的。”米小圈在后来的学习中,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期末考试到了,米小圈考得很好:语文100,数学100。米小圈开心极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就可以成功的。
上学谣的读后感篇5
当你背起书包兴高采烈走在上学路上时;当你撒娇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时;当你过着幸福的生活时,你可曾想过家在贫困山区,与你年龄相当,却与你有着天壤之别的同龄人们,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就是讲述了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的一段令人心酸的求学生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石娃出生在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家庭,妈妈因病去世,他与爸爸相依为命。石娃的爸爸用一把铜勺决定了石娃上学的命运,而他的姐姐却退了学,早早嫁了出去,用收到的彩礼钱为石娃付了学费。石娃也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很努力。就在石娃的学习取得可喜成绩时,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爸爸从拖拉机上摔下来,下半身残废了。石娃一边坚持上课,一边照顾爸爸。每天放学后他跑着回家给爸爸做饭,自己再拿几个馒头又跑着去上学。一天两三个来回,他从不叫苦,也从未耽误过学习。他的勤奋和努力令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得了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甘肃省一等奖,高中快毕业时,石娃考取了师范大学,成了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
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想到学校在城里,离家太远。怎么照顾爸爸呢?石娃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不去上学,在家照顾爸爸。经过一翻曲折,爸爸为了不拖累孩子竟跳井自杀,被石娃救了上来,最后石娃决定背起爸爸到城里去上学……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石娃又要上学,又要照顾家里,十分辛苦。石娃本想放弃学业,但他后来决定背起爸爸上学,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举动啊,石娃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回想起我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真的觉得我很幸运,??
上学谣的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