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书中故事情节的感情回应和思考,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和感受传达给他人,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1
不明白鲁迅为什么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夕拾的朝花,不仅是旧事的,反倒是新事,开心事,伤心事。
这篇文章可分为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
酸。的确,鲁迅的文本有点酸,什么酸?心酸。
你看到《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最后,衍夫人唆使作者喊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
感人肺腑的是,暗地里不乏对衍夫人自私的多话做出不良形象的讽刺。
甜。不要说阿长与过年行礼的温馨,也不要说,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君子”的仇是苦,阿长,父亲的死是苦的,藤野先生的死是苦的,跳进了老家里的“大染缸”不自由,是苦的。辛亥革命苦了,人民苦了,鲁迅苦了,也苦出了这本书,在暴虐、黑暗、瘴气的旅途中《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它的笔尖指向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坚强的男人,对反对派、保守派势力的攻击和奚落是无情的。
比如,对陈、徐的尖酸刻薄的.讽刺在嘴里有点辣,但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眼泪的味道。简单感人的散文,足以让人流泪。老一点一点的,是《朝花夕拾》能被啜泣的盐,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
读过回忆录的人,也都是风月残花,追风寻影的闲情逸致,却没有看到夕拾的朝花也别有一种味道,也就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2
我在本周内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带回忆录的散文集,共10篇。书中的资料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使我对鲁迅先生少年时代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朝花夕拾》这本书的资料主要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做的回忆散文集。前7篇叙述了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浙江绍兴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事态和社会风貌。后3篇则叙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使我看到了青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的深沉的脚印。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许多许多生动和美妙的句子:“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祖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上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这些美句充满了诗情画意。
书中长妈妈美女蛇的故事也颇有意思,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虽然对书中揶揄嘲讽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理解不太完全明白,但是我以为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是十分深刻的。同时,我认为鲁迅先生童年生活是十分搞笑味的,也是感人的。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3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十篇散文,记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图,是鲁迅口中“回忆的记事”。
?朝花夕拾》一书中,收有所有鲁迅的童年回忆录,主要包括在《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和《父亲的病》。
阿长,又称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了许多关于她的故事,如阿长在夏夜晚上的“大”字睡姿,阿长喜欢切切察察,阿长懂得规矩很多,多到鲁迅只能记住三个,阿长虽然谋死隐鼠,但有时又显得神力无穷,把一套《山海经》买回来,阿长对于鲁迅来说,不只是一个保姆,更是妈妈一样的存在。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玩耍的地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从无忧无虑到身为学童的`经历,从百草园——美好天堂到三味书屋——修罗地狱,是鲁迅初作学童的感受,这一段时光,是鲁迅从顽童到学子的过渡。
鲁迅很少描写自己的母亲,但在《朝花夕拾》中经常写到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严厉的,他对鲁迅十分严格,《五猖会》中鲁迅背不完他所规定的篇章不准去看会,并把他送到城镇上最知名的学堂学习,但是这是一个父亲的存在,渐渐消磨了孩童的天真,书中未见父亲向自己的儿子表达爱意,也未见儿子向父亲表达爱意,但在《父亲的病》中,却看出了父子深厚的亲情。
鲁迅在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即使伟大如鲁迅,也有那般平凡、普通但绚烂的童年,但长大后写来,却有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的审视,对现实的嘲讽,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所在。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4
往事的回忆是人生中的一束水仙,娇羞似水;往事的回忆是人生中的一杯清水,淡雅清闲;往事的回忆是人生中的一抹春痕,洒脱飘逸。
——题记
?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和“父亲的病”。因为它们都拥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在东京留学时写的,描写的是他的老师。藤野九郎教他们骨学。黑瘦的藤野先生勾起了鲁迅最为深刻的师生之间的回忆。此文流露着鲁迅对藤野先生知识丰富的敬佩,然而更为突出的是,鲁迅对中国人无知与儒弱的愤恨。
“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中国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会是如此直不起腰来,一声声刺耳的“东亚病夫”,难道还没有唤醒他们的直觉吗?难道就要像奴仆一样被他人利用吗?难道非要等到枪口顶着你的头颅时才知道反抗吗?如果真的如此,那就太晚了。
“父亲的病”写出了鲁迅对父亲如海般的一番爱,我猜想这一定是鲁迅最痛苦的回忆了。有人曾说:“父亲对孩子的爱是一座山,一座耸入云霄的山。”而我认为:“孩子对父亲的爱是一条溪,一条清沏透底的溪。”那人说的并非有错,父爱是厚重的。而我确定,当父亲面临痛苦时,孩子都会挺身而出,去为他四处奔波,寻找名医。
“回忆不仅是美好的,而更多的是痛苦,让人心碎的'痛苦。”《朝花夕拾》中的回忆始终属于鲁迅回忆中最痛苦的回忆了,中国人的儒弱与父亲的离世都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伤疤。
而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想给予中国人民一个忠告:
我们是龙的传人,怎能跪于一个洋鬼面前?站起来,告诉世界,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腾飞在宇宙的巨龙。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5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童年,人皆有之。或幸福。或悲惨。可惜,我们不曾珍惜过它,长大了,领悟了,却已晚了——童年,渐行渐远。
曾经,鲁迅先生的童年,遇到过真诚善良的阿长,拥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更经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趣味到乏味的生活。其中,他在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许多同学应该也和他一样对学习感到厌烦吧。而之前,鲁迅先生是多么自由自在:有植物,有动物相伴。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碧绿的菜畦……构成了一座小村庄——百草园。它很小,但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不用过于浮夸的语言,鲁迅先生便能演奏一支绿色的自然圆舞曲。而随着音乐响起的,还有我的回忆:活动课,我们寻找传说中的幸运草;美术课,我们放着自制的风筝;班会课,当了回小小推销员……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学习紧紧地束缚着。当然,也曾有过不悦、烦恼,但我们看得很轻,风一吹,就过去了,只是被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留下的,更多是美好的、快乐的。
长大后的鲁迅先生,不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会害怕“美女蛇”,不会拔何首乌,更不会和闰土一起去瓜田刺猹了。他长大了……去日本留学了……遇到了敬爱的藤野先生,后来却弃医从文了……
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往往是美好的回忆;现在,却常是成堆的烦恼;未来,未知。
很多人都说过,活在当下。是这样的',时间无法倒流,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却还未来,唯有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好的选择。若每个人都永远活在过去,活在回忆,那一天将比一天更糟糕。过去的一年,我正是这样,总是想着小学那段美好的时光,导致这一年的心情都很糟糕。
从现在起,牢记:活在当下!不要忧郁了,不要永远紧握清晨的一缕阳光不放手。日出,日落,每天都会发生,明天,还有更加灿烂的阳光!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6
晨曦微露,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耀大地,花儿尚带着的几许渐渐蒸融。时光流转暮色已至,轻轻拾起早晨的花儿,这是心底最美好的回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幼年到到青年生活的散文集,其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读《猫狗鼠》我知道猫暗指的是虚伪凶残的反动派文人,隐鼠则代表令人同情的弱者,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现代评论派的资本主义文人的讽刺。
读《阿长与山海经>》,我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长妈妈,她有很多缺点,粗俗,迷信愚味,喜欢背地里说是非,但她又是善良朴实,对我真心关爱的。我想,正是这样,才使鲁迅在后来,那么的尊敬与怀念。
读《藤野先生》我不由得对他生出敬佩。他生活简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尊重科学,对学生细心关怀。对学生民族信仰事重。这样的藤野先生如何不叫人敬佩?
读《无常》我看到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人而鬼”本质的批判。读《五猖会》我看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读……
读《朝花夕拾》,了解当时社会,了解当时国人的生存状态。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7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如此坦率地写道。这段文字是他捧着一颗真心对世人所说,言语中闪着炽热的情感和对中国文学殷切的希望。
先生,就是如此!
用诚恳的文字表达一颗真心。这样的一颗心,这样的一种思想,这样的一本书,该是世界上最真诚、最动人、最伟大的了吧!无论世人如何谈论,甚至别样看待,我都要坦诚地说:
“我真佩服鲁迅先生,真佩服他的《朝花夕拾》!”
先生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那么铿锵有力,都出自心灵的最深处,他坚定地持着自己的看法,不管别人是怎样“不尊敬”他的“人格”。鲁迅先生的立场总是如山般毫不动摇、坚不可摧。我相信,他的思想总是为着人民的,总是为着祖国的;他的见解是放光的,曾经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初心不变,亦如先生。
“。想到中国儿童的可怜。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是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昨天看这个,今天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总透着对下一代的担忧和关怀。他没有冠冕堂皇的辞藻,没有居高临下、事不关己的态度,他只有一颗爱中国、爱下一代的毫不掩饰的心。若非出自这种忧国的胸襟,鲁迅先生的言辞又何必如此恳切?
因为一颗真心,所以更加真挚。
故而《朝花夕拾》中常有与众不同的超群思想,让人们开始反思、醒悟。其中对于《二十四孝图》的看法独具只眼:‘陆绩怀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看似幽默的语言里,满是对迂腐旧识的批判与对拥有这种成见之人的悲哀。自然,这也是真挚地出于对中国人思想的担忧,真挚地出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担忧。
一个“真”字,让先生变得不凡。无需赞誉,自放光芒。
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的“真”人,每一句话都出自肺腑。
他的《朝花夕拾》是“真”书,每一言语都散发思想。
真人真书,它教我如何坦诚和真实,教我如何追求和坚持真理。
当渐行渐远之时,勿忘初心,勿忘求真!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七月的读后感7篇
★ 时光的读后感7篇
★ 活法的读后感7篇
★ 幸运的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