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收获,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优秀的心得可以将我们内心的想法及时得到记录,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李保国》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李保国》心得体会篇1
当前正直河北开展两学一做,李保国同志就是我们身边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做一名合格党员,新时期的党员就要像李保国一样对党忠诚,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的精神永远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学习李保国同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毕业他本可以选择留在学校任教、留在城市生活,但是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选择去艰苦的山区,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三十年,通过自己的知识,带领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创新精神。面对太行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李保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帮助更多太行百姓脱贫致富,他为了不断接受新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在博士学习中,他先后研究开发出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28项科技成果,实现太行百姓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李保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两学一做,值得每一名党员用心学、常态学。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优秀共产党员的熠熠光辉,他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坚信,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同志不断涌现,形成繁荣河北的强大正能量。
《李保国》心得体会篇2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是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这些叠加的身份,铸就了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李保国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4月10日凌晨4时,这位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将所学知识、所研究的理论同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但是,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人活着要有价值,有人重于泰山,有人轻于鸿毛。人的价值须以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大小来体现。李保国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化为自己的信念动力,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残联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为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李保国同志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到最后我都得到了。我就相信,你只管干点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自觉向李保国同志学习,以先进典型为镜,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要坚持求实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树立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争做合格共产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李保国》心得体会篇3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李保国同志走了,带着对眷恋的事业、诚挚的群众感情和对家人的愧疚走了,却给世人竖起了一座丰碑,激励着大家前行。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
阅读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是一本厚重的人生教科书。诚如“实干苦干,一心为民”的事迹报告所言,他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他求真务实,从点滴做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业绩写在大地上。正如宣讲团成员对他的追忆一样,“他是太行山的儿子”、“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们的严师慈父”、“我和保国的三个家”、“民心深处有丰碑”,这些都是对李保国的褒奖,教导着我们前行。
阅读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是一本至真的为民承诺书。诚如“时代先锋”的事迹报道所写,李保国很“牛”,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点石成金的“科技财神”、攻坚克难的“太行愚公”、助农致富的“农民教授”;李保国很“拼”,扎根山区35年,每年深入田间地头200多天、行车4万多公里,承担了8门研究生课程和3门本科生课程,却从未调过一次课;李保国很“土”,其貌不扬、穿着朴素,常让人误会“不像教授”。但正是这“牛人”、“铁人”、“凡人”的称谓,让我们目睹了时代楷模的高大形象和高尚精神,牵引着我们前行。
阅读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是一本至诚的爱党誓言书。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所讲,“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有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活着干,死了算”,“怕时间不够留遗憾”,这是李保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豪情壮语,把点滴做实,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用虔诚的行动诠释对党至深的爱,践行着党旗下的誓言,照耀着我们前行。
“见贤思齐,做合格党员。”向李保国学习,关键是要自觉看齐、脚步跟进,在缅怀和追思中,重温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宗旨,感受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书写属于共产党人俯仰无愧的华美篇章。
《李保国》心得体会篇4
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虽然不是邢台人,但却扎根邢台最贫瘠的穷山沟.一干就是35年,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邢台。他先后完成山区开炭研究成果28项,推出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浆水苹果等全国知名林果品牌,使邢台西部14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太行山区10万多名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李保田同志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邢台工作的几十年间,李保国同志的足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踏遍邢襄大地,治山治水治平原,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科技兴山的最前沿。他用毕生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李保国同志的离去是邢台事业发展的重大损失,他在为我们留下科技、产业、绿色、富裕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巨大精神力量。
李保国同志虽已离去,但他水远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个榜样。我们应当从他身上学会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要学习他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奉献百姓.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学习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高尚纯洁的人格风范,以李保固同志为榜样,以发展邢台为己任,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奉献精神创造一流业绩。
伟大时代、宏伟事业呼唤李保国精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需要李保田精神。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持续掀起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热潮,努力把李保国同志的精神发扬光大。
《李保国》心得体会篇5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河北新闻网4月25日)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 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热门思想汇报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数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坚持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多年来,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教授给了学生。
李教授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教授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以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
《李保国》心得体会篇6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2013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国军 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李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李老师,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余10万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为巍巍太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宏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李保国》心得体会篇7
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这是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最真实的评价。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
作为一位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农大老师,是我们的骄傲。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对于刚刚工作的我们,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当工作中的优秀中共党员。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助力脱贫,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这样大写的人。
工作中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做这样的人――一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工作的人。身为一名高速人,学习工作技能,掌握工作要领,用微笑传递大爱,为司乘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我们宗旨。工作无小事,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更好的展现高速人的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服务大家,造福你我。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保国》心得体会篇8
在最近的工作会议上,我们深刻学习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这是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最真实的评价。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2016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2)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俯首勤为。将毕生心血都抛洒在太行山山区开发事业上的李保国教授,以始终如一的执著,坚守了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地,彰显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质,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全市党员干部要从李保国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把对他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推动京畿强市、善美保定建设的强大动力,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太行新愚公”“科技财神”“农民教授”……每一个特殊称谓,都诉说着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表达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李保国教授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遍布太行山贫困山区的'闪光足迹,诠释的是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他给燕赵大地留下了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给人们心中留下了悠长思念和由衷敬佩,他用穿越时空、烛照世人的人格魅力,谱写出了一曲质朴感人的壮丽诗歌,树立起了一座永恒不朽的时代丰碑。
从李保国教授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永远忠于党的事业,爱岗敬业,扎根一线,自觉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躬身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全市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脚踏实地不漂浮,埋头苦干不张扬,(下转a2版)
忠于使命,勇于担当,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干事创业上,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从李保国教授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就要像他那样,待百姓如亲人,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全市党员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殚精竭虑,激情奉献,干净做事,奋发有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李保国教授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他的感人事迹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向李保国教授学习,把他先进事迹中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为实现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努力奋斗。
2016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3)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次的学习认知,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在齐家楼中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大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拓宽自身知识结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法学法。新课改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而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结合我晓得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打算如下;
1.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是学生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并且按照齐家楼初中各组的编排模式使学生之间有个监督共勉的机制。
2.平时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要有学习习惯,读书习惯,作息习惯等的形成,为孩子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身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自己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4.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有关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能力,及时解决在教学中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5.虚心学习,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敢于挑战自己以齐家楼初中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争取自己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保国》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 舞蹈心得体会8篇
★ 飞行心得体会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