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时不妨采用对比手法,将书中观点与现实生活相互映照,在读后感写作中反复修改打磨,是提高文字驾驭能力的绝佳途径,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国的读后感2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篇1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在暑假里我看了很多书:《西游记》、《我要做个还孩子》、《小兵张嘎》、《三国演义》等。在这些书中让我最喜欢的就数《三国演义》了,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一篇又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在我心中回荡,让我回味无穷。
第一篇映入我眼帘的就是这篇“宴桃园豪杰结义”。我很好奇以前怎会有如此的兄弟情义,非亲兄弟却更胜亲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想只有在当时那种战乱纷飞的年代才会有这种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吧!
刘备、张飞、关羽不同的行业,他们三人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的。张飞是个卖猪肉的,他身长八尺、面貌凶悍、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英雄,可是他却不懂各种道理。我想他小时候肯定是没怎么读书吧。关羽原来是个卖绿豆的,我们还叫他“关公”、“关夫子”等各种好听的名字。他一身正气、神勇无敌,现在在很多人家的门墙上都会看到贴着关羽的画像,以借关公之威驱邪纳吉,保一方平安。
刘备本是个卖鞋的,他是仁义宽厚、心胸广阔、还善于收买人心。平时虽然寡言少语,但是他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就像张飞、关羽都要叫他大哥。我想就是因为刘备的这种性格才能使他最终成为了“汉昭烈帝”。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如“三请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真是一幅幅宏伟的战争场面。
我爱看《三国演义》,我爱那书中栩栩如生、形形色色的人物,我更爱那一个个趣事连连,是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篇2
谦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因为坐拥了成功者的高位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谦虚待人,才是明智之举,才是德行之道。刘备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觉悟才能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能使那么多的名人志士纷纷来投奔他辅佐他,对他忠心耿耿,助他南征北战,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成就蜀国的大业。
在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用一匹良马赎回了奴仆越石父,将他带回了齐国,到了齐国之后,晏婴对越石连一个招呼都没打就回家去了,越石父十分生气,认为晏婴不尊重自己,要与晏婴,断绝交往,晏婴知道之后非常惭愧,便亲自去见了越石父,恭恭敬敬的向他道了歉。一般有功之人常常会露出骄矜,目中无人之态,而像晏婴这样把人从困境中救了出来,又虚心接受了批评,毕恭毕敬的对待他,这才能叫居功不傲,而这也正是晏婴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的原因。
中国5000年的历史,谦虚待人,接受别人建议的例子数不胜数,可到了现在,能做到虚心待人却好像变得很难了。当你取得成功正洋洋得意的时候,当别人当面指出了你的不足时,人们往往都会大发雷霆,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却不去想这样做对我们并无好处,只会使那些真心对我们的人伤心失望。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等你意识到了这些,就可能已经晚了。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在生活中更要本着虚心的态度去和同学交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样我们就才能收获更多的朋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去改正。如果我们因为眼前的一点成功就骄傲自大起来,不听别人的意见,对人毫无尊重可言,那么那些对你付出真心的朋友都会纷纷远离你,而你也只能走向下坡路,并逐渐失去当前所拥有的一切。
虚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优秀的品质,无论身处高位或是低落尘埃,无论资产丰盈或是薄地贫瘠,我们都要虚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虚心接受别人诚恳的建议,发现身上的不足,并及时去改正。这样一个谦虚和逊,受人欢迎的你,离成功还会远么?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篇3
在寒假里,我读了许多的书,有《昆虫记》、《水浒传》、《岳飞传》……但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军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它集中地描写了三国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往,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人是赵云。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在长坂坡单骑救主时,他在曹操的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众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首描写赵子龙的诗:“血染征袍透甲红,乱世谁敢与争锋。单枪救困扶危主,唯有常山赵子龙。”我佩服赵云,佩服他在战场上无惧无畏的胆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更佩服他的忠义。
我喜欢读这本书,这本书百看不厌,里面的每个故事妙趣横生、惟妙惟肖,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篇4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里面的精彩故事都讲述了一段典故,有重大的寓意。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一章节,周瑜由于各种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费心地去设计除掉诸葛亮,让他十天之内去找十万支箭,诸葛亮自信的说:“我只需要三天”,他下了军令状后,找来鲁肃做了一艘船,船上左右两排扎了很多的稻草人。次日,由于天下大雾,视野范围小,曹操看不明白敌船上的情况,随即下令向诸葛亮的船只射箭,殊不知,刚好中了诸葛亮的借剑之计。就这样,诸葛亮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证明自己的聪明才能。
学习了这个典故,以后要学习诸葛亮的聪明睿智,遇事冷静,自信。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篇5
?三国演义》描写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亡史。
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建起了魏、蜀、吴三个国家。里面我最喜欢常山赵子龙,因为赵云很忠心又很勇猛:赵云在诸葛亮火烧赤壁后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糜夫人和刘禅不见以后,赵云四处寻找糜夫人和刘禅,赵云单枪匹马往回冲,在一口枯井旁找到了糜夫人和刘禅,赵云请糜夫人上马,糜夫人不上马,投进枯井而死,赵云把刘禅抱在怀中往前冲,把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杀的落花流水,砍死了曹操五十多名将员,终于杀了出去。我还喜欢诸葛亮,他智谋很高,用过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离间计等等,曹操、孙权见了他都要怕他。
曹操这个人物,他的性格是个多疑的人,所以吃的败战比较多;刘备是个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明君,深受百姓的爱戴,而且非常的爱惜将士,所以赵云、关羽、张飞等等将士都对他忠心耿耿。我非常喜欢看这篇历史小说。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篇6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篇7
三国演义,演义三国。相信大家都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有所了解,且都与我一样对三国中的英雄人物敬佩不已。不过,其中最受众人称赞的当数诸葛亮了。
传说,诸葛亮会呼风唤雨,还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厉害人物。因此,有很多同学崇拜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他那样的人。我也常常想: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会干些什么呢?
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会帮助刘备处理国事,整治朝纲,并且告诉他一定要勤政爱民,好子孙,这样就不会出现刘禅这样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也就不会使蜀国的江山落入曹操之手了。
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会在有生之年创建自己的“后续人才资源队”,不让蜀国从人才济济变得人才没落。
假如我是诸葛亮,我不会一个人单干,我会讲究团队精神,并建立属于自己的团队。
假如历史上有我这样的诸葛亮,历史就改变了。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篇8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就是《三国演义》,它是由明朝的罗贯中写的。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被评为“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和才华横溢的诸葛亮。
我喜欢诸葛亮,是因为看过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诸葛亮利用曹操的多疑,从曹操那里借走了10万多支箭,说明了诸葛亮对曹操很了解,知道曹操多疑,不会贸然出兵,所以才有把握去借箭。但站在曹操的角度上想又会觉得曹操很谨慎。空城计里,西城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留在城里,但是诸葛亮很平静的坐在城墙上弹琴,把司马懿吓跑了。
我觉得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用计把司马懿吓跑了,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敬佩他。
三国的读后感200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