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观后感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写一份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影片积极思想的理解和感受,优秀的观后感使我们能够探讨影片中的伦理道德和人性问题,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安娜的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安娜的观后感7篇

安娜的观后感篇1

?安娜·卡列尼娜》透过安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述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述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述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透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之后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那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我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到达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我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向激动着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到达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一样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向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之后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感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感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我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理解,当然,安娜也不会理解,所以她选取了一个正确的感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十分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感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感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我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我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状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以前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我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感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期望,我一向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但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但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期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就应怀疑他,真爱他就就应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就应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应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好处,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向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明白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就应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我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我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我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我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向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期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安娜的观后感篇2

本想还原剧情,但发现自己看完后根本不能把主线串起来。只记得丈夫送洋娃娃、邻居发疯要杀他们、丈夫多次不在家时妻子遇怪事、储藏室中遇乌漆墨黑天花顶怪、牧师差点遇难、书店老板娘代替妻子自杀。

先说说剧情。本片很大的败笔就是主线不明,似乎是各种灵异情节拼接起来的。我们知道娃娃是有问题的。但说它是鬼魂附身物,为什么会附有三个灵魂?一个小女孩一个看似是死去的女邻居一个乌黑墨黑天花顶怪,片子没有给出答案。然后就是我这种理科生最忍受不了的逻辑和常识问题。女主是如此强悍可以用木椅子一下子就把金属门把手打掉;意识到房子有问题后怎么还敢一个人回到房里或者为何不用唯物主义者的方法去看看心理医生。我觉得这些是我最不能忍受的说不通的地方。

然后看看片子拍摄本身。娃娃是比较诡异的,但可惜这是有原型的所以不是导演的功劳。演员演技有待提高,画面切换过多让人“有点怕怕”的情绪无法连贯地维持,比较恐怖的画面做得不够用心(比如女主第一次看到穿白衣的小女孩后,小女孩变成死去的女邻居一下子飘过来掐住女主的脖子,这里起码要加一个邻居狰狞地笑才会吓人,只是用头发挡着脸什么都看不到就一点也不恐怖。还有娃娃太乖了,如果它偶尔笑一笑或眼珠转一转才更有恐怖感)。总的来说是不能调动观众的恐惧感。

本片最大的卖点其实是故事改编于一个真实故事,现实中娃娃也确实被关在玻璃柜里。所以真实度可以给片子加点分。但是想一想这个娃娃只能用吓唬人或威胁的方式让人类主动献上灵魂,说明它自己其实不能像《死神来了》那样直接索取人类的生命,是不是又给片子的恐怖度减了几分?

不负责任说明:我是唯物主义者,加上自己的挑骨头和分析恐怖模式的毛病有点严重,所以不觉得这片子恐怖。但跟我一起看的妹子遮遮挡挡地看完晚上还是睡不着觉。所以千万不要以别人的评价衡量一部恐怖片的恐怖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林黛玉。

安娜的观后感篇3

国产空片的套路,一般都是一个爱作死的女主,外加一个打死也不信女主的男主,一部电影,光是男女主都让人恶心死了,根本喜欢不起来。而这一部,男女主的人设都很棒,男主人帅,对老婆又贴心,关怀备至,也不怀疑女主,女主说见鬼了,他就相信是见鬼了。而女主也长得十分漂亮,智商虽然不够,却也没有那么作死。光是男女主的人设,就已经赢了。可是剧本却不出意外的,掉链子了。

除了男女主,黑人闺蜜,老年教父,这些配角也都让人十分喜欢,虽然是一部恐怖片,却并没有让人觉得任何一个角色让人恶心,人设都十分棒。几个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好,可惜架不住十分平庸,又漏洞百出,故事都讲不囫囵的剧本!说真的,我看过那么多恐怖片,可以说男女主不让人讨厌,基本上已经成功了一半,可是这一部啊,真的可惜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新婚的夫妇,妻子怀孕了,丈夫正面临实习压力,丈夫偶然给爱娃娃的妻子买了一个布娃娃,从此一切都开始不太平了。先是隔壁夫妇被走丢的女儿回家杀了,之后家里又出现一系列诡异的事情。两个人不得不搬家,可是那个布娃娃却不知怎么回事,又跟到了他们新家。那个布娃娃想要杀死他们夫妻的孩子!最后妻子认识的闺蜜替妻子死了,夫妻一家圆满。

故事可谓是十分简单,前面拍的也挺好的,可是后面太拖沓了,剧情几乎完全没有推进,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顶多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恐怖片吧,完全没有新意,完全没有创新,也不怎么吓人,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不重要的部分大量堆砌,让人味同嚼蜡。总体还是可以看一下的,但是有很多地方却没有交代清楚!

那个娃娃,到底是什么鬼?那个娃娃是丈夫买回来就有鬼,还是买回来时没事,隔壁的女儿死了,血滴进眼睛里才变得很诡异的?从片中看,似乎是隔壁的女儿死了之后,血滴进眼睛里才变诡异的,因此片名也直接以隔壁女儿的名字命名,叫做安娜贝尔,但是她为什么要一个灵魂呢?她不是把她爸妈都搞死了,她要灵魂干嘛?没有动机的吗?是要自己复活?可是并没有啊?

当然了,片中也交代说,是邪教要召唤什么东西,可是到底要召唤什么呢?演到最后也没说到底在召唤什么,如此敷衍真的好吗?女主手臂上被划了一个奇怪的符号,却到最后也没说明白,到底是要召唤什么,召唤出来是干嘛的!不说召唤出来是干嘛的,没有动机,这样会不会太强硬了?

最后妻子要跳楼,用自己的灵魂,换女儿的灵魂回来,也不过是看到天花板上写的字,听到一阵奇怪的耳语,真正的鬼都没出来和她明说,她就这么确定,自己死了女儿可以回来?不怕自己白死啊?现在的鬼片都这么任性的吗?鬼的真身都不用现身的?就只是在女主背后瞎晃悠,在神父面前露一下,其他时间都不管的吗?

不是说好了只要一个人的灵魂就行了吗?为什么安娜贝尔的父母都死了,她自己也死了,这都三个人了,怎么还不够啊?说什么献祭灵魂需要自愿,安娜贝尔可是自愿的吧,她是自杀的啊,那为什么还要再要一个灵魂?还是说是安娜死之后需要一个灵魂,那说不通啊?那安娜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要杀死自己一家人?

要一个灵魂到底是干嘛的?最后女主的闺蜜死了,鬼就不闹了,要一个灵魂某个人就能复活?还是真的要召唤什么?那最后召唤出什么了?召唤出了一大堆空气?感觉要一个灵魂也并没有什么作用啊?为什么鬼就不闹了?难道就只是因为鬼太寂寞了,找个人作伴?那为什么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啊?

那个娃娃很丑,却人见人爱就不说了,毕竟是一种艺术嘛,梵高的画我看着也不怎么好看啊,但是的确很棒啊,我们不能用正常人的眼光去看。而且人家女主是做娃娃的,各种娃娃都喜欢,这也能说得通啊?那个系列的娃娃都很丑,女主其他娃娃都有了,就差这一个,有收集强迫症的人,为了集齐那一套娃娃,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女主喜欢那个娃娃还可以接受,可是最后那个老妈妈喜欢那个娃娃是什么鬼?娃娃已经破成那样了,看上去十分诡异,而且还超级贵,而那个老妈妈看穿着似乎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啊,为什么连还价都不还,直接大方地买走了?

总体来说,是一部比国产恐怖片稍微好那么一丢丢的恐怖片,至少男女主人设不招人讨厌,女主闺蜜、神父也好评,勉强凑合。我和女主一样,是一个系列不看完、不按顺序看会死星人,所以其实我是想看第二部的,但强迫症晚期迫使我必须要先看第一部。而且其实点开第一部的开头时,我就知道我已经看过了!但是发觉后面的剧情完全不记得了,所以又重新看了一遍。

总体来说,看完之后,觉得并不太好看。不过就算完了个任务,好了,可以安心去看第二部了。

安娜的观后感篇4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上学时读过的《安娜卡列尼娜》如今再次翻开,记忆荡然无存。也许正是应了那句话,有些书要在适合的年龄,适合的心境去读才能读懂,学生时代十几岁的年纪,对爱情懵懂,没有生活经历,自然是没有读懂。

刚刚结束很放松很惬意的古镇世外桃源寻访之旅回来,我所在的城市一直在下雨,犹如南方般细腻温柔,几天前还是艳阳高照,有点燥热的天气,因为连着几天的绵绵细雨,不见太阳的日子变得有些清冷,也让人有些心浮气躁。窗外雨轻轻敲打着玻璃,整个世界比以往安静了许多。这样的心境捧一本书,沏一茶壶,倚窗而坐,听雨静心细细读书,很喜欢这样的自己。

书翻到第二章,被书中的内容深深感染,这时刚好放在旁边的手机有微信消息进来,回复完一条信息。突然就不想再接着读了,而内心却迫不及待想知道书中后来的故事和主人公的爱情。手机对当代人的干扰不言而喻,我也未能幸免。去年的某一天,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苏菲玛索,她主演的电影我几乎全部都看了,唯独这部《安娜卡列尼娜》刚好没看,是因为看了电影简介我肤浅的认为这部电影与当下婚姻出轨,第三者别无二致,对我没有吸引力。整个电影看完,结局的悲剧的,让我唏嘘不已,心情沉重。

“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魅力和美,都是由明和暗构成的”。电影女主角苏菲玛索是我很喜欢的演员。电影讲述的是由苏菲主演的一个八岁孩子的贵族妇女安娜在去帮助缓和自己风流倜傥的哥哥和嫂子家庭风波,缘于哥哥和家庭女教师婚外情,在火车站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军官渥伦斯基,可以说是两个人一见钟情吧,这是我猜测的。因为我看到两个人四目相对,深情一望的一瞬间就知道他们之间有故事,像极了爱情,遇见爱情的模样大抵如此吧。短暂的探亲期间,他们有过最美的邂逅,在舞会上翩翩起舞,而安娜嫂子的妹妹基蒂对渥伦斯基深深爱恋着,而渥伦斯基却衷情于安娜,结束探亲,安娜在返程的火车上又一次遇见渥伦斯基,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是渥伦斯基刻意安排,渥伦斯基对安娜表明了心意,此时她的内心早已经深陷,还有那么些许理智,她尝试拒绝这份不被社会所接受也让她内心充满挣扎和矛盾但无法自控的,已泛滥成河的感情。也许是她和身为高官的丈夫卡列宁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久了,她渴望这样一份感情,也许是她真的遇见了爱情,不管怎样,此时的安娜,已经动摇了,坐在火车上,她的脑海里,眼睛里浮现的是他们在舞会上的短暂相处画面

安娜的观后感篇5

主线是讲一对刚生下女儿的夫妇遇到了邪教,邪教希望通过女儿的灵魂召唤恶魔,在娃娃安娜贝尔身上下了诅咒使得娃娃会动,然后妻子神经质的认为恶魔会带走她的孩子,她需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她甚至可以为此付出自己的灵魂,可笑的是冒出来个路人大妈,圣母般的说:你歇着,我来就够了。然后就没了···简单来说就是产后焦虑症妇女寻求自杀声称可以保护自己女儿,路人善良大妈救她摔下房屋gg,一部烂片,如果单谈恐怖画面来说,还算恐怖,但是情节真的不值得推敲。

如果说招魂1中歌颂的是母爱和家庭(家人的帮助驱走了恶魔),招魂2中抨击了童年的不美满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影响,但是在善美的人的帮助下孩子仍然可以坚强面对生活,那么安娜贝尔的主题就是----一坨狗屎,我这么直白,是因为导演完全不懂恶魔显身的内在含义。招魂中,恶魔的存在是为了诱使被害的人做出伤害自己家人的事情(虽然招魂2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恶魔本身是不会去做出伤害人的事情,它必须找到一个附身的人,在击溃他的内心后操纵他行凶。而本片中,恶魔其实已经成功了--女主角将安娜贝尔挥打在婴儿车的那时,她就已经被恶魔击败,做出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事情从而将孩子的灵魂献给恶魔。但是片中又讲:孩子是受祈福的,受到上帝的庇护。因为招魂系列片中,恶魔是以人的恐惧与害怕为食物,孩子不谙世事,因此他的灵魂无法满足恶魔的要求,所以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产生恐惧的灵魂--那就是女主,然而女主也这样做了,要跳楼自杀来保全自己的孩子。

一个因为恐怖邪教的攻击,提前生产的女人,生下孩子后丈夫天天不在身边,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认为恶魔会带走自己的孩子,还自以为可以对抗恶魔,将被附身的安娜贝尔留在身边,还特么放在自己孩子房里,最后路人大妈抱着娃娃替她完成了牺牲,就结束了。之所以说这部片子烂,就是因为毫无逻辑可言,完全不是温子仁拍的鬼片的套路,一个自己吓唬自己然后害死了人家,将安娜贝尔生搬硬套过来,完全是毁了安娜贝尔的恐怖意义。

安娜的观后感篇6

1. 片名

作为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品牌人物,本片直接使用了这个人物作为片名,更重要的是,它和conjuring电影(同样是华纳和新线出品)的开头形成了一致性,而且时间线更早,两个片子相互借势营销,非常有点。

2. 成本,收益(美国和全球)

本片制作成本仅仅为650万美元,但全球票房达到了2.55亿美元,这是惊人的成功。北美票房有8400万,全球票房有1.7亿美元。海外票房大仓包括巴西、墨西哥、英国等。所以说恐怖片是以小搏大的最好的ip,此话在美国市场已经屡试不爽。

3. 演员选择和表演,人物

本片当中很有意思的选择是女主角,她以性冷淡的面容出场,而且感觉全片当中都处在冷漠的心境里。但正是这样的“满不在乎”,让她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相比较那些充满女人味的恐怖片女主角,动不动被吓就大喊大叫的,这位女主还是更带感的。不过因为这部电影当中所有的人物除了最后的黑人大妈因为需要做牺牲,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背景和深度介绍,其他人物的性格都非常扁平,没有过去的历史,没有喜好,没有亲人,没有感情,都是最基础的生存的欲望和夫妻感情或者对子女的亲情在推动所有人的行为,这导致了影片最让人诟病的一点,编剧在这方面显然是不走心的。

4. 镜头运用和镜头语言,画面

作为恐怖片,安娜贝尔的镜头语言一大特色是使用了一定量的主观镜头,但其实也并非多出彩。

5. 剪辑

一处交叉剪辑发挥了作用,女主在缝纫,厨房的爆米花在炸,电视机里在演吵架戏,三处镜头交叉剪辑,女主的手被划破、电视机里面男女主吵架达到顶峰,爆米花燃烧,让观众感到由衷地紧张,剪辑的速度逐渐加快,这是一处不错的剪辑。

6. 置景美术

这部片子主要在一个大房子和一个公寓当中拍摄完成,对于布景没有其他的安排,但有一点很有意思,它设定了很长的公寓走廊和很空旷的房间,这样就能够让镜头保持纵深感,而且能够保证那种不明觉厉的黑暗处的惊悚。

然后一个好的置景就是一层的仓库,那里的黑暗设定还是不错的,尤其让女主在那里呆上十分钟,也是极其恐怖的。

7. 剧情设置以及结构

17分钟,邪教组织的两个人物上门杀人,被警察控制并枪杀,故事开始;24分钟,夜晚两人睡觉,莫名的缝纫机开始自动工作;28分钟,女主让男主把annabelle扔掉;32分钟,家中失火,女主分娩,两人搬家;40分,annabelle回到家中;45分钟,出门又回家,遇到楼上的两个小孩,他们画了一幅画,预言孩子会被撞死;50分钟,家中唱片被莫名地打开,女主被攻击;55分钟,女主去楼下整理旧物,第一次被魔鬼触碰,惊魂电梯;60-65分钟,黑人女性正式登场,给了女主力量;70分钟,女主再次被锁在房间内,孩子生命再一次被威胁;77分钟,教父带走了annebelle但是却被魔鬼攻击,差点失去性命;最后魔鬼现身,抢走孩子,逼迫女主献出自己的灵魂,黑人女性及时到场最后自我牺牲拯救了孩子。

可以看到整个剧情四分五裂,编剧的功力只是在每一场戏内部形成紧张感和刺激性,但整个线索层面是分割的,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线索贯穿,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相关性是不明确的,通片都是小情节上的强刺激。最后黑人女性的自我牺牲是莫名其妙的,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一个陌生人一定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另一个陌生人的孩子。而教父等人的雷锋行为也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哪怕编剧在每个人物的动机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上多动一点脑经,故事也不至于发展到现在这样脑洞大开的地步。

8. 台词

9. 主题以及市场的契合度

安娜的观后感篇7

最近这些日子一直在看苏菲玛索的电一影,今日偶然找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由于本人并不是很一习一惯俄罗斯人的写作风格,所以他们的书我大抵是不怎么看的。即便是菲赫金戈尔兹的那本微积分学教程也太过沉长而显得有些枯燥。

不过,电一影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想看了就看吧,比看书可简单多了。

安娜第一次出镜就非常有道理,她刚下了火车,火车一开,一位倒霉的先生就倒在了轨道上不幸被碾死。这与结尾安娜卧轨自一杀以终她的最后一次出镜无情呼应。真是可笑,呵,好冷。

作为一个没恋一爱一过却满怀深情的年轻人,我来稍稍评价一下我可能还不是很了解的安娜。她有一个在当时算是挺开明的丈夫(当然,这是他为了向外界显示出自己的高尚而表现出来的),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然而人的一性一欲并非完全由你高尚的情一操一所控制,它至少有一大半来自于原始的野望。所以对于她跟渥伦斯基的偷一情行为我是不作评论,毕竟看起来像是真一爱一。让我不能忍的是,渥伦斯基紧紧跟着安娜不放,即便安娜否决多次;当安娜接受他之后,这狗比样的竟然在安娜儿子面前(有一段距离,但不算远)强吻了安娜,我一靠~我当时非常生气,这会让小孩有犯罪冲动的好吗(宰了这强吻我一妈一妈一的逗比)。总之这狗比的自私与禽一兽般下流的人品显露无疑,他让安娜与卡列宁离婚以始自己得以能够在上流社会继续有头有脸生活。

然而从卡列宁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那么在意他与安娜的儿子。不过一扯上离婚,卡列宁却不肯将儿子分给安娜。哦~可怜的女人。她生活在男人的游戏中无法脱身,遂卧轨以求解脱。

谈谈欧文,我喜欢这个人。他是个有思想的大一胡一子,与安娜见过一面,却无关紧要。

一看到欧文说的那句话我就深深迷醉了:在茫茫岁月,在冥冥之中,在渺渺空间,产生了有机细胞,寄居人间片刻,然后灰飞烟灭。这句话把人类写得多么渺小,我们何以将自己当做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而对他人指手画脚。宇宙无垠,值得我们带着敬畏用一生追索,思考。

对于欧文的其他名言,还 是不要写出来了,因为有些扯淡。

我的生活太浅,无法深入到电一影中除了欧文以外任何人的情感。其实是托尔斯泰想得太复杂了,不过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吧。

安娜的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冲出亚马逊电影的观后感7篇

《家》的观后感800字通用7篇

爸爸的信观后感优质7篇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通用7篇

《家》的观后感800字推荐7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7篇

家的观后感500字优秀7篇

战狼1和战狼2的观后感7篇

护苗行动的观后感参考7篇

不孤独的路观后感7篇

安娜的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