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时,思考书中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也很重要,每次写读后感时,我们都在与作者进行对话,提升了自己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篇1
假期,我在整理书架时发现了一本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刚翻开我就被故事里曲折的情节吸引住了。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多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贫穷的音乐世家,他从小就为了理想不断努力,在音乐生涯上经历了许多坎坷与不幸,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和沉沦,而是将别人的嘲笑与诋毁当做成功的路标,勇往直前,最终成为一代音乐大师。
克里斯多夫在嘲笑与批评声中日渐成熟,不但没有向世俗和命运低头,而且不断向前迈出新的步伐。想一想,如果他在反对声中气馁、自暴自弃,有怎会成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呢?()他会有那样不凡的伟绩么?不会,正是他在异国他乡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才能使他征服命运,成就事业。
而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学生,在父母的骄纵下幸福地生活着。偶尔学习上遇到问题,自己都不动脑筋,有困难就想退缩。现在看来,我是多么应该自己独立面对问题或者困难,想办法解决呀!
即使读过这本书,我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克里斯多夫所处的'时代和国情,但是至少他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屈服于挫折;不能放弃梦想,放弃希望,放弃憧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到来的困难或挫折,才能使我们的未来更精彩!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篇2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篇3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篇4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还是在高中,那时上基本能力课时,老师曾向我们推荐过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曾因本书而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因此我对这本书一直很期待,这次终于在寒假时有幸借阅。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共十卷,石油罗曼罗兰从1904到1913年以每年以一卷的速度完成的史诗般的巨著。他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了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描写了主人公的一生,从儿时的觉醒到青年时代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与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我喜欢读书,但却不擅长读书。当我获得一本好书时,我并不急于去读完它,而只是想慢慢的享受它,就像当我遇到一个朋友,我并不急于去了解她的全部,而想与她慢慢熟悉渐渐的去了解她一样。因此,我只在每晚睡觉前读几页,所以,对于这本书我只读了其中的七卷,但却已被主人公深深的折服,深深的感受到他是一位既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约翰是平凡的,因为他想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平常朴素的情感。对于友情他是绝对坦诚的,在与朋友的交谈中他是毫无顾忌的。对待朋友他又是温柔的,例如,在他与儿时的朋友奥托的信中,他会亲切的称他为:我亲爱的,我的灵魂。同时他又是慷慨的,他曾这样说过:虽然我不富有,但是我还是有能力款待我的朋友,把我所有的一切都拿出来给我的朋友,这是我最大的快乐。但有时他对朋友也是严格的。由于他是那样的真诚,自己完全坦诚的对待朋友,同时也希望朋友对自己也是完全真诚,不允许有丝毫的谎言和虚伪。
在爱情方面他是纯真的,当米娜外出旅行沉浸在游玩的乐趣而没有按时返回时,他却在故乡终日思念,为她是否生病担心。当他与萨比娜单独在一起时,黄昏中,他们只是静静的坐着,甚至不说一句话。他心中的爱情犹如早晨带露的玫瑰,芳香而又清新,不染一丝尘埃。
在亲情方面他十分热爱着他的家人,尽管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对于父母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对于弟弟他是一个懂事的哥哥。由于父亲的颓废,家境衰败,以致他常常忍饥挨饿,甚至在十几岁时就担负起养活全家的重担。
约翰又是伟大的。因为他一生坎坷,遭受重重阻碍,但他却从未向困难屈服。为了追求真理,他不迷信权威,不虚伪奉承,甚至激烈的抨击那些在他看来高高在上的人物,而使他自身陷入舆论的围攻,但他却依然顽强的战斗着,在流亡法国时,面对各种低俗文化的影响,他依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着自己对美好信念和高尚优秀品质的不懈追求。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依然执着于自己的音乐事业,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坎坷的经历促成了他心灵的升华,一连串的危机震撼着他的心灵,荡涤他的灵魂,通过炼狱之路,他一步一步到达了自由的境地。他的奋斗史无不向我i们昭示着虽然人生既有明媚的阳光与,也有凄冷的风雨,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我们都应坚信我们的信念,永远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之心,积极的迎接生活的挑战,在生活的风浪中磨砺自己,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篇5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已经读过许多次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总没动笔,我追求,所以我高贵。但每次捧起她时,都深深地被她感动和激励,于是,再次阅读之后,终于忍不住提起笔来。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是一类很"特别"的人,他们是英雄,却是多半不被人认可的英雄。时代似乎总是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如果他们走运的话,还有可能在活着的时候享受尊崇,如果他们不幸(也许是幸运)的话,就只有穷困潦倒,在死后被人顶礼膜拜了。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过:"他们不是带来光明的英雄,而是探索光明的英雄。正因其探索而无止境,正因其无止境而崇高,所以艺术也就比任何人类的文明更接近永恒。"罗曼.罗兰说,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是人类中最崇高的一类。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命运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年幼的时候被称为神童,七岁时就开始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个时候社会给予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更多的是认可,他还小,还不够坚强,还需要从社会得到欢呼和褒奖,而他也没能大踏步地走到社会认知的前头。但生活的艰难给予他比别人更多的责任,也给予了他比别人更多的灌溉。约翰.克里斯多夫很快就走出了所有人的视线,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了,但真正的英雄在吸引朋友的同时也不惮于制造敌人。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孤孤单单地走向不朽,身边环绕着的是冷眼和打击。他离开了祖国,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他离经叛道丧失了人伦.但每一次约翰.克里斯多夫都如凤凰涅磐般从死难中复活,一次比一次更坚强。他老来时那种平和和冲淡的意境,已经如皑皑雪山,安详而不可动摇。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英雄就是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沦。他的生命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点燃,他的一切是为了追求而执著。
当绚烂的春花开遍山崖,当炎炎的夏日灸烤地面,当金黄的落叶堆满胸前,当呼啸的北风如刀锋般掠过颈边,我对自己说:我追求,所以我高贵。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篇6
读完了《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我感觉自己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在书中,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胆小和不坚持,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有一个孤独的灵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把风声、水声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融入在他的音乐里,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虽然他才10几岁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音乐的追求,虽然所有世人对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反过来看看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长笛,虽然有良好的环境好老师,但有时怕吃辛苦,能少练的就少练,反过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国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啊!
当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落魄音乐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们争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一点都不骄傲。显示了他的平凡和伟大。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弃、不自卑的面对逆境和困苦;不骄不燥的面对成绩;用情之真,爱之切的心态去面对友谊。我相信,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乐,从今之后,也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相信,音乐不仅让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变得绚烂迷人,也会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教学读后感6篇
★ 眼睛读后感6篇
★ 春节的读后感6篇
★ 文章读后感6篇
★ 题材读后感6篇
★ 传奇读后感6篇
★ 霸王熊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