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充分准备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案写好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计算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计算教案篇1
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体验“猜测-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同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积
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测
已知36×30=1080,假如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
同学猜测。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
1.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
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在36×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测、验证。
同学任意举例填表。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四、应用
1.用规律解释:
(1)口算:24×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
(2)笔算:250×15=?(简便算法)
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1、2。
3.数学日记。
4.自然界的计算专家。
五、总结
师:你能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的感受,为这节课定个题目吗?
六、拓展(导入中的口算题)
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积
24
48
240
4800
2400
4800
24000
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的表示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能看到石头,拥有智慧的人就能从石头里看到风景,从沙子里看到灵魂”。
数学计算教案篇2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数学计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在分数乘法里,我们学过哪几种情况的计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口答)
36813
3、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2/11×36×
上面两题都是什么数和什么数相乘?
怎样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这就把分数和整数相乘改写成了怎样的数相乘?
1、统一法则
由于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和整数相乘就可以改写成分数乘分数,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来计算。这就是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引导计算
把这里的两道分数和整数相乘的题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出结果。
说说为什么?
3、教学约分方法
分数乘法计算时,为了简便,还可以直接约分。
看课本10页上的计算。
说说是怎样直接约分的?
1、练一练上下练习
2、练习二7说出错误和改正的方法。
3、练习二8
前2题:每组里哪几题可以直接约分,那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后2题: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口算出结果。
4、练习二9口算
5、练习二11自己练习,说说想法
练习二10
板书约分、计算过程。
课后感受
由于前面的基础较好,学生学起来挺轻松,但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
数学计算教案篇4
课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
内容:
p99~100例1、2、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将“1”转化成几分之几进行灵活计算。
3、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的纸、长方形巧克力图片和实物。
过程:
一、复习:黄老师知道
里面有()个里面有()个5个是也是()
里面有()个,是。谁能跟他填得不一样?
二、教学例1:
1、为了鼓励大家,黄老师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巧克力)出示图片,问:我把巧克力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给小明3小块,他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给小红2小块,她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他俩一共分到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用什么方法算?(加法)
2、板书:+,(边说边写:用小明分得的加上小红分得的,就得到他两一共分得了几分之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一起读——
3、那分数的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请你看图回答我的问题:里面有几个?(板书3个);里面有几个?(板书2个);那3个和2个合起来就是几个?(板书5个);5个就是几?()所以+=(板书=,简单地教书写:小朋友注意看我们在写分数加法算式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分数线和符号都写在一条直线上)。好了,谁能说一说+是怎么得到的?
引导生说:3个加2个就是5个,5个就是。(如果说得好就不再请第二个学生说了)
师:对!说的好!
4、真能干!
练习1:翻开书101页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出示p101页第一大题第2小题图和算式),+你是怎么想的?(说得真好!表扬他!)请大家把答案填在书上。
出示练习2:+=(+等于多少?你怎么想?跟同桌说一说。请一生说)
出示练习3:+=+=(这两道题写作业本上)(请生说,用分数单位说)
5、小结:观察第一道算式:我们发现这两个加数它们的分母是——相同的,再看其它的算式,两个加数的分母也——相同,我们就说这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课件板书: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
师:再看第一题:在计算的过程中什么数是不变的?(分母)(板书分母不变)哪个数在变呢?(分子)是怎样变的?(分子要相加)(板书分子相加)。比如说……
师:通过小朋友的积极思考,我们探索出了分母相同时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后就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来齐读一遍。
6、示意黑板:根据这个方法,这道题我们就可以直接用3+2=5,分母不变照写,等于。快不快呀?
7、巩固练习:接下来我们看谁会用这个方法很快地算出结果,来,开开小火车咱们比一比!
卡片出示:+=+=+=+=
+=+=+=+=+=
(第一题+=算得这么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2=4,分母5不变,就是,那接下来的我们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
三、教学减法:
1、刚才小朋友都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你们学得真棒!(给自己掌声!)那老师想问了,小明得巧克力的,小红得了巧克力的,谁得的多呀?(小明)那小明比小红多得几分之几呢?(板书:小明比小红多得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来算?(减法)几减几呢?
2、板书—=猜猜看它的结果是多少?你说……你说……都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所以就等于。
师:还有谁跟他说的不一样的?(想想看,加法我们是怎样说的?)
生:就是3个,减就是减去2个,还剩下1个,1个就是,所以—=。
师:你真能干!还有谁想说?(再说一遍)
师:小朋友真能干(板书3个减2个就是),会用加法的思路来考虑减法,验证这个得数(板书得数),(前面那位小朋友的猜想也很大胆)要搞好学习就要像这样——善于思考、大胆尝试!能做到这些,以后的科学家就是你们了!那现在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根据加法的计算方法小结出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做到?
引导生说: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你真能干!板书算法,大家一起跟他读——)
3、练习1卡片出示:—=(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说算理的,再引导说算法:还可以怎么想?)
出示算式卡: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快,读得整齐。
练习2卡片出示:—=—=—=—=
(一组一题不要求说算理,读:—=。)
4、说到最后一题—=时,问还可以写成1,那我把这道题改成1—师:“1”是一个整体,瞧!我用这个圆表示它,要减去它的,首先要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出示平均分成4份的圆)就得到了4个,4个就是。(板书1可以看作4个,就是。读一遍)边说边写:在写的时候,我们先把这个1写成再写减然后计算等于。
数学计算教案篇5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4提供了画在方格纸上的3个平行四边形,而且每个平行四边形都被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涂色,要求学生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能通过计算或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
这样的要求,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感受: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涂色三角形面积是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
例5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重点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把学生在操作阶段获得的表象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进而通过数学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试一试”安排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的认识,练习三第2题是看图计算面积,第3题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从上课发言情况、学生作业情况、主动学习状况和朗读感悟的基础这几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我觉得可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便于把教学教活。优化教材,用好材教,加强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中,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感受联系
同学们,学校新建校门口有一块长方形绿地。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把这块绿地平均分成二块,(课件出示),一块种红枫,一块种桂花。你认为可以怎样平均分呢?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课件展示三种分法)
①(沿宽分)
②(沿长分)
③(沿对角线分)
最终学校选择了第3种方案。你有什么办法说明这二块绿地大小一样?(课件展示:剪,旋转,平移重合)。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一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呢?(10×4÷2)
[设计思考:新课标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出发。所以,上课伊始,用平分绿地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能很快地进入预设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这一情景中直观感受到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大小相等,从中体会到一个三角形面积与所在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给探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开启思路。]
2、启发猜想,揭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了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求出了一块绿地,也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那绿地的形状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三角形(课件出示),猜一猜:它的面积怎样求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还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来帮助解决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实践活动:
(1)拼摆
课前你们从书上第127页上剪下了6个三角形。在小组中开展活动,把学具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你会发现什么?
a、学生拼摆每种形状的三角形
b、展示拼摆交流情况(三种情况:请学生在黑板上拼摆)
c、结论: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填表
除了对以上的认识,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将例5中的表格填一填。从中你又发现什么?
(3)讨论: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面积=底×高÷2
[设计思考:学生由于有平分绿地的体验,所以会很快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获得知识的能力。]
2、深化理解
出示例4的方格图及其中的平行四边形,请你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口答,交流想法。
[设计思考:把例4放在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方格直观图,进一步加深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的理解,证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科学性,建立两者联系的良好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明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3、归纳小结
(1) 从上面的实践活动中,说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2)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完整板书:s=ah÷2)
(3) 反思: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算出底和高的乘积后还要除以2?
4、反馈练习
(1)p16练一练
①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说想法。强调:为什么乘以2?
②第2题。直接写得数。强调:为什么除以2?
[设计思考: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结论的得出,是在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一练,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次体会每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巩固计算方法,学以致用。]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试一试”。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示标志吗?(课件出示)做一块这样的标志牌,面积是多少呢?独立解答,交流想法。
2、拓宽补充1:现在做2块这样的标志牌,面积又是多少呢?独立解答,交流想法。
①8×7÷2×2 ②8×7 (你是怎样想的?)
3、拓展补充2:生活中还有一种也是
三角形的交通警示牌,大小如下图:
3分米
4分米
2.5分米
你们能帮着算一算面积是多少?
(只列式不计算)
列式是:3×4÷2为什么不用2.5分米?你明白什么?
[设计思考:应用练习、层层深入,巩固双基。尤其是第2、3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明确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底和高的对应,提高了学生在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在练习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总结全课,巩固练习
1、这节课我们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 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
3、只列式不计算。
p17练习三第2题。
五、延伸拓展,发展思维
1、学校门口的长方形绿地,两边还有两块同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土地,你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如下图)
4×4÷2 4×4÷2
[设计思考:突出方法的应用,继续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想一想:通过剪、拼,能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有兴趣的课后试一试。
数学计算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