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学计划是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的,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将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先预测一下,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品社教学计划5篇,感谢您的参阅。
品社教学计划篇1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选用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材
由“我能为你做什么”、“我的家乡在变化”、“我与外界的联系”三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又分四课
每个课文题均引导一个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
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册教材的三个单元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活动
第一主题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
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人和事为切入口
了解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帮助
我们应该为他们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主题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
通过设计一系例活动
让学生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
第三主题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
如今科技发达
各类通讯工具也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与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
如何正确让学生处理媒介的利用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58人
两个班级一动一静
1班上课学生较为平静
2班则较为热情
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喜欢这门课
但是也存在学生认为除了语文数学以外的课都非主课
所以课上表现的懒散消极
上课目的性不够强
针对这样的情况
首先应该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其次课上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
及时给出评价也尤为重要
学生受到鼓励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三、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合作能力
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了解家乡的一些环境问题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能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
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一个有用的社会人
2、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3、能尊重残疾人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4、运用小组学习、讨论、辩论的方式
知道只有团结协作
集体才能进步和发展
5、通过调查、参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6、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
让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
并懂得保护自己的家乡环境
3、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现代通信工具
4、引导帮助学生引导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五、教学措施
通过故事续编、游戏、表演、小辩论赛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养
同时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
同时课堂上多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
六、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第1周
教师报到
学生注册
第2周
了解寒假生活
上预备课
1课时
第3周
第1课在公共汽车上
2课时
第4周
第2课想象他们的难处
2课时
第5周
第3课 生死不离
2课时
第6周
第4课 伸出我的手
2课时
第7周
单元主题活动(~
清明节放假)
2课时
第8周
第5课 绿色小卫士
2课时
第9周
第6课 我们的民风民俗
2课时
第10周
第7课 家乡的变化
2课时
第11周
单元主题活动(~
劳动节放假)
2课时
第12周
第8课 怎样到达目的地
2课时
第13周
第9课 媒体连着我和你
2课时
第14周
第10课 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2课时
第15周
第11课 怎样和他联系
2课时
第16周
单元主题活动
2课时
第17周
主题活动(~
端午节放假)
2课时
第18周
主题活动
2课时
第19周
期末任务
1课时
??
??
??
??
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品社教学计划篇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我们的民主生活”和“我爱祖国山和水”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对祖国山河了解,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教学进度:
第一周:机动、新学期常规教育
第二周: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1 请你相信我
第三周:2 诚信是金
第四周:3 社会呼唤诚信
第五周:第二单元 我们的民主生活。1 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
第六周:机动、国庆放假
第七周:2 集体的事谁说了算
第八周:3 我是参与者
第九周:4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第十周:半期复习
第十一周:第三单元 我爱祖国山和水。1 我的祖国多辽阔
第十二周:2 江山多娇
第十三周:3 祖国的宝岛台湾
第十四周:4 祖国江山的保卫者
第十五周:第四单元 我们都是中华儿女。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第十六周:2 各族儿女手拉手
第十七周:3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
第十八周:机动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考查
品社教学计划篇3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 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六、教学进度
第一至三周——
1、我们的合作(2课时)
——
2、真正的友谊(2课时)
第四至七周——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2-3课时)
——
4、面对欺负和威胁(2-3课时)
第八至十周——
5、要攀登(2课时)——
6、抄袭害了谁(2课时)第十一至十三周——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2-3课时)
——
8、擦亮眼睛(2课时)
第十四至十六周——
9、逛商场(2课时)
——
10、衣食的来源(2课时)
第十七至十九周——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2-3课时)
——
12、从一滴水说起(2-3课时)
第二十周开始复习总结、期末考查
品社教学计划篇4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全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屈辱与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屈辱与抗争》这个单元包括三个小主题,分别是:《血泪国耻》、《悲壮的抗争》、《探求救国之路》。第二单元包括二个小主题,分别是:《来到嘉兴南湖》、《追求先辈足迹》、《开国大典》第三单元有三个小主题,分别是:《人民当家作主》、《祖国走向富强》。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三、教务目标:
1、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使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骄傲和责任。
2、体验民主的生活、学习氛围。懂得参与集体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要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要有自己的信心。
3、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
4、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5、感受祖国壮丽的`山河,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今日的辉煌。
6、走向世界,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感受和探讨人类文化的异彩及共同面临的问题。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9.1-----9.12 血泪国耻 4
第3---4周 9.13---9.26 悲壮的抗争 4
第5---6周 9.27---10.10 探求救国之路 4
第7---8周 10.11---1024 来到嘉兴南湖 4
第9---10周 10.25---11.7 追求先辈足迹 4
第11---12周 11.8----11.21 开国大典 4
第13---14周 11.22---12.5 人民当家作主 4
第15---16周 2.6---12.19 祖国走向富强 4
第17---20周 12.20---1.16 复习 4
第21周 1.17----1.23 考试 2
第22周 1.24----1.30 放假 2
注:教学进度以镇教委统一制定的为准。
品社教学计划篇5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开开心心每一天;第二单元:让我的身体更棒;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第五单元:我爱绿树我爱蓝天;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4、培养自己愉快开朗的胸襟和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5、培养孩子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诚实友爱,遵守社会规范,爱护环境,爱家乡,爱祖国。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应激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品德课进行改革其初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要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标也以“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注重教材的螺旋重复,使学生在不断深化、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认知得到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养成。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开开心心每一天6----8课时
第二单元让我的身体更棒6----8课
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7----10课
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6-----8课时
第四单元我爱绿树我爱蓝天6-----8课时
品社教学计划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