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合理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设计符合时代发展的教案能够让学生与时俱进,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 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 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 学生造三位数。
3. 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 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 412-398=14 512-498=14 612-598=14 712-698=14 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l请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2.练习十四第1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试着练习。
(2)小结:经过4点中的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画6条,如果经过4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那么这4个点肯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4.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
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其度数。
(2)说明: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
分就形成直角;转动30分就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就形成周角。
5.练习十四第5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之1、/2、/3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4)再按图示将正方形纸中一个直角等分折成3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算算图中三个角的度数。
6.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1)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先估计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估计的是否差不多。
(2)练习十四第8题。
①学生先填写出八个方向。
②同桌两人活动: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三、思考题
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略
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篇3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能正确读写减法算式,进一步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2.能用不同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 难点: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4面小红旗,圆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4面小红旗)今天老师要把其中的1面小红旗奖给昨天写作业最认真的小红同学。
请小红上台领取小红旗。
师:根据刚才的情境,同学们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老师手上还剩几面小红旗? 二.探究新知 1.减法的认识。
老师课件演示“4个气球飞走1个”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两句?
生答:老师手上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 问:“飞走”还可以怎样说? 生:“飞走”还可以说“去掉”。
1 一年级汇报课
教学设计
问:你们知道还剩多少个气球吗?怎么知道的? 全班汇报交流。
生:从4个气球里去掉1个,还剩3个。
师:从4个气球里去掉1个,求还剩多少个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1。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时候,(教师用手势配合“去掉”)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减法也有它的运算符号(教师介绍减号),那么这道算式怎样写呢?请学生试着说一说。结合学生的算式教师边板书边说明:一共有4个气球,“4”写在减号的前面,去掉1个,“1”写在减号的后面,还剩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即4-1=3。
问:这个算式怎么读?谁能试一试? 读作:4减1等于3。
问:根据之前的演示说一说算式中的
4、
1、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能用4-1=3表示呢?
2.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显示:有5只小松鼠在一块儿玩耍,后来跑了3只。老师引导:你能根据课件显示的过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问:要求还有几只?用什么计算?为什么?怎么列式? 生说师板书:5-3 想一想:5减3等于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老师参与小组活动,倾听学生不同算法。然后集体交流,说说各自不同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摆学具,并让学生看着算式,边摆边说过程。 2.教材第27页“做一做”。
第1题:看图计算题。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算出得数。
2 一年级汇报课
教学设计
第2题:是借助操作进行计算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照着例子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画线的。
第3题: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有条理数法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
2.能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出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师:同学们,有结果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谈话引入例题)
人们都说:“兰州的黄河大桥好!”那么,你去过兰州吗?你们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列火车从兰州到打柴沟的途中要停靠永登、天祝2个车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1.大胆猜测
2.说说想法
3.可以画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标出4个点,数数共有几条线段。
4.独立数,小组讨论交流
5.成果汇报(指明代表发言)
6.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优化组合)
第一种是按a、b、c等一定的顺序,一次为左端点,往下数,即按顺序数数;第二种是按线段的组成不同来数,即分类数。
7.“一列火车从兰州到上海的途中要停靠8个站”如果再按此法来数,你有什么想法?是否有什么简捷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数线段。
三、展??
1.填表
(1)独立填
(2)分小组交流讨论,汇成公认的表格
2.探索规律
提问:从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1)基本线段=点数-1
(2)第一个加数刚好比点数少1,然后每个加数少1,依次加下去,直到1为止。
(点数-1)+……+2+1
(3)线段总条数就是1道基本线段所有自然数的和。
3.试做
(1)线段上共有100个点,请问共有多少条线段?(指明学生板演)
(2)师板书:
第一种做法:99+98+97+……+2+1=4950(条)
第二种做法:(99+1)×99÷2=4950(条)
4.师问:我们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
(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单)
5.我们用“点数×基本线段数÷2”的方法更简便
?
四、自主学习
1.试做求票价题(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个人解答)
2.途中有几条线段,你怎么想出来的?
五、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化难为易有序思考发现规律
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 3 4
同时烙两张饼 快速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 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 15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 9 12
7 8 9 10
21 24 27 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篇6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