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6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教案时,完整的知识链条能提升课堂互动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6篇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学生能更顺畅地阅读名著,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重点:

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或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或事,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板书课题:刷子李(板书课题)

指名读(提示把“子”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3、刷子李,这名字有意思吧?从这名字当中你知道了什么?(姓李的一个粉刷匠,粉刷技术特别高)

4、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民国初期,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刘的风筝扎得特别好,就叫他——风筝刘,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粉刷技术特别好,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下面,我们再亲切地叫他一声—刷子李。

想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吗?那么把书打开,翻到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先看看词语掌握得怎样?

(课件出示词语2)第一行谁来读?指名分行读,再一起来(派头的“头”读轻声),(相机解释词语“发怔”是“发呆”的意思。)

我们再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下。

通过刚才的朗读,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随机板书:技艺高超)

三、品读文本、感悟技艺高超

师: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5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随机教学(随学生的学情出示相关段落)

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生说: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b、师问:你见过粉刷吗?是怎么样的?(生自由说)

老师这有两张粉刷匠粉刷时的图片,我们来看看。看了有什么感受?(生再说感受)他们能称为刷子李吗?(不能)为什么?(他们身上全是白点)

c、那我们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带着敬佩的语气)谁来读一读?(指名三位同学读,再个别读)

d、刷子李真不愧是个奇人,不但干活好,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什么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第一奇。(相机板书:规矩奇特)

刷子李为什么敢立下这样奇特的规矩?(生自由说)

师:是呀,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十足的把握,又怎能夸下如此海口呢?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的这份自信表达出来吧!师引读:他要是————生读。

2、学习第五自然段

a、师: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究竟刷子李有没有像传说中的这么神呢?接下来我们找出感受到刷子李技艺高超、奇特之处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一下。

b、指名说。(交流点评)

生说: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师:好,这样的粉刷,效果怎样?(板书:效果非凡)

哪几个词看得出他刷的墙效果非凡?(指名说:匀匀实实、透亮、清爽)

师:真是让人叫绝啊?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夸一夸,你会想用哪个词?(生说: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盖世无双,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等等)

师:就让我们带着对刷子李的佩服的态度读一读这段话吧。

c、师:这个自然段还有那句话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只见师傅的手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问:好,你找得这一段重点对人物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动作)那你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动作怎样?(板书:动作娴熟)

谁想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在他读的句子中有个很美的词重复出现两次,是哪个词语?(悠然)悠然是什么意思?(悠闲的样子)

从这两个悠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师: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来读这句话,读出“悠然”。(生齐读)

读这八个字“悠然摆来,悠然摆去”,要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慢一点)那就再读这八个字,读得慢一点(齐读)再慢一点(再齐读)

听你们悠然地读这八个字,老师眼前仿佛浮现出刷子李刷墙的样子来了。我们也来做一回刷子李,配上悠然的动作再来读一读。(生边模仿动作边读)

此时,你觉得在你眼前的刷子李更像是一位什么?(指名说:舞蹈家、画家等)

师:是呀,刷子李刷墙给人感觉不是在干又脏又累的活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他的技艺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高山仰止惊叹不已。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指名读整句—齐读。)

师小结:悠然的动作和非凡的效果相互映照,彰显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让我们一起读读第5自然段,一起拿起书,边读边感受刷子李的奇特之处。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吧?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奇特之处,我们已经眼见为实了。

侧面描写

1、面对师傅的高超技艺,曹小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然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佩服),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感到很(失落),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心服口服)。

2、谁来试着填填这个空?(指名生一个一个说,并相机板书:半信半疑———>佩服———>失落———>心服口服)请同学们一起填填空。(生齐读填空)

是呀,文中的徒弟曹小三从开始时的半信半疑,变成后来亲眼见证之后的确信无疑,这个心理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呀!

3、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为什么?(生自由说)

4、小结:这样写并不多此一举,侧面烘托人物叫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对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前面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请同学们课后写一写身边有特长的人,写出人物的特点。

四、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资料

今天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冯老先生的生动描写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奇,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奇人奇事,不妨去阅读一下《俗世奇人》这本书。书中奇人荟萃,一个个奇人身上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肯定会令你拍案叫绝。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板书设计:

规矩奇特

刷子李:技艺高超{效果非凡

动作娴熟

曹小三:半信半疑———>佩服———>

失落———>心服口服

题临安邸教案五年级题临安邸导入语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中国文学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习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相 鵷 夫 醴泉 鸱 ‘吓!’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或谓惠子曰

②夫鵷 发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课*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

(3)、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 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六、拓展延伸: 走近庄子 净化心灵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篇4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向人请教”。教材由两部分构成:第1部分说明性文字有3层意思。一是提出问题“怎样向别人请教”,二是向人请教的注意事项。内容方面要先想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不懂就问;态度方面要谦虚、诚恳、有礼貌等。三是本次口语交际的操作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提示了一个向人请教的情境。

设计理念

遵循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原则,本次口语交际注重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体会角色,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双向、多向互动,学会请教问题,学会解答问题。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同场合向别人请教的方法,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学会请教,善于请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读诗设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古诗,请同学们认真地听:山亭夏日,唐,高……(假装遇见不会读“骈”字;作惭愧状)今天老师没做好备课工作,遇见了一个不会读的字(板书“骈”),我们班的学习小能手,你能帮帮我吗?

2.学生交流。

学生a:老师,对不起,我也不认识这个字。

没关系,看来这个字真的很难,不过同样要谢谢你。

学生b:老师,这个字读pián。

谢谢你,今天你可真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看来你的识字量真是不少啊!

3.揭示话题。(读诗后)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疑惑和困难,怎么办?(学生交流),对,向人请教(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展开话题

1.遇到疑惑,向别人请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请教的地方。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向别人请教过吗?该怎样向人请教 ?我们先来读读书上的提示。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阅读教材。

3.你读懂了什么?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向别人请教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学生自读短文,讨论交流。

(2)归纳总结,向人请教时的注意事项:

① 想清楚问什么、问几个问题。没听懂的问题要及时问明白。

②态度谦虚、诚恳,讲礼貌,边听边记。

4.假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对话。

(1)观察课本插图,扮演其中的人物说一说。

(2)假设你遇到了下列情形,你打算怎么向别人请教?同桌选择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情境进行对话表演。

多媒体出示情境:

①爸爸送给你一部英语学习机,你想知道学习机如何使用,可惜说明书找不到了。于是你找到销售专柜,向营业员请教。

②同学约定周末聚会,你要准备一道菜,你向妈妈请教“鸡蛋炒西红柿”的做法。

③爷爷在家养起了金鱼,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到一个月金鱼就陆续地死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你到鱼店老板那里去请教养金鱼的技巧。

(3)扮演角色,小组练习。

根据请教的对象不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体验性”的演练。在交际的过程中,注意落实向不同的人请教时,态度、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要求。)

(4)选择两组学生汇报表演,引导学生从请教的内容、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总结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只有学会不断地向别人虚心请教,不断地释疑解惑,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曝”一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对题跋有初步了解,并激发对题跋艺术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词导入,理解“书”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

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岁餐的明珠,我们呢学过很多古诗词。你能根据以下图片说出相对应的图片吗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

看诗题,发现共同点。

书“写,写在,书写”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题目也带“书”的文章。

出示课题,师生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

2.解课题

(1)师:我们知道书是“写,写在”的意思,那戴嵩是谁?

生根据预习说,了解戴嵩。

(2)欣赏戴嵩的《牛》。

了解“题跋”。

(3)由此推测课题中的“牛”指的是《牛》图。

(4)谁能够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写在戴嵩画的《斗牛图》上的文字(这种文字可不简单,因为它是一种艺术)

(5)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

(一)读准字音

过渡:昨天让同学们回家预习课文,现在来检验以下孩子们读得情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两个孩子来读。大家认真听,看是否有读准字音。

1.师指名一男生和一女生读。

2.指名点评。

3.师出示几个易错字读音。

处士(chǔ)

好书画(hào)

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指导写“曝”字。

4.生再次齐读文言文,这次可要把读音读准咯。

(二)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这一遍把字音都读准了,真了不起!读好文言文,光能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怎样读?

2.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师出示正确的节奏,生对照划好节奏,自由练读。全班齐读文言文,读好节奏。

三、理解文意

1.过渡:这《书戴嵩画牛》呀是被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儿了,可课文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

2.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让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意思,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3.过渡:解决了不懂得字词,相信理解整篇文言的意思一定难不倒你们。指名说整篇文言的意思。

四、感悟形象,想象故事

1.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请问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呀?(杜处士和牧童)它们对戴嵩的《牛》各有什么表现?默读文言,用——画出描写杜处士表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牧童表现的句子。

2.指名交流反馈。

杜处士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杜处士对《斗牛图》的态度:尤所爱(非常喜欢)

(2)“尤所爱”

具体有什么表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杜处士“尤所爱”还有可能有什么表现?(怎样爱惜、遇到朋友怎样夸赞)

(4)体会心情(激动、开心)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小牧童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之极(拊掌大笑)

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演一演,其他同学仔细看。

(3)请同学一起演牧童“拊掌大笑”

(4)师: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

生:因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力量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现在画上牛的尾巴是摆动起来的,画错了呀。

师:他是怎么知道的?

体会牧童人物形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3.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

4.此时杜处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5.体会杜处士人物形象。(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6.面对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表现,故事最后,作者苏轼引用了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那画牛当问( );( )当问( )

师小结:看来做事应当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7.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练习讲故事

同学们刚才通过展开想象,让《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了呢!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讲讲这个故事。

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讲故事的好方法?(变换角色、展开想象、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追问学生可以选哪些角色?

选定一个角色,结合同学们刚才的'想象把《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讲完整。

3.指名上台讲故事。

4.师生点评(你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杜处士,你真是一个机制可爱的牧童)。

六、总结学法,拓展题跋

1.总结学法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发挥想象,学习了苏轼写的《书戴嵩画牛》这篇题跋,感受了这个故事的生动有趣。

2.拓展学习《书黄筌画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轼虽然因写词而著名,但是他更加喜欢写题跋,他写的题跋是他的词的一倍多。老师今天带来了苏轼的另外一篇题跋《书黄筌画雀》。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题跋《书黄筌画雀》。

要求: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跋《书戴嵩画牛》,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并去搜集自己喜欢的题跋,传到我们的班级空间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题跋

杜处士

尤所爱

合理想象

牧童

拊掌大笑

借助注释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篇6

一、案例

师:这个句子写得多好啊,它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我这也有个好句子,请大家仿照它,展开想象说一说,春雨给柳树、麦苗、青蛙带来哪些变化。(出示句子:春雨飘呀飘,飘到桃树前,她轻轻地说:挑花啊桃花,醒醒啊,春天来了!桃花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她捧出火红的桃花。)

生:(学生同桌小声练习变换内容说一说,师请一生把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柳树前,她轻轻地说:柳树弟弟,醒醒啊,春天来了!柳树睁开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它露出嫩芽。

生:春雨飘啊飘,飘到田野,她轻轻地说:麦苗啊麦苗,醒醒啊,春雨来了!:麦苗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他换上了新装。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池塘边,她轻轻地说:青蛙啊青蛙,醒醒啊,春天来了!青蛙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他放声歌唱。

师:真棒!春雨唤醒了他们,如果你就是他们,你会怎样感谢春雨?

生:如果我是桃花,我会这样感谢春雨:春雨啊谢谢你,是你让我捧出了火红的桃花。

生:如果我是柳树,我会这样感谢春雨:春雨呀谢谢你,是你让我吐出了新芽。……

师:说的真好,大家想象一下,除了桃花、柳树、青蛙以外,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

生:春雨中,花儿张开了笑脸。

师:(鼓励、评论、启发)

生:春雨过后,小鸟在晴朗的天空中飞翔。

生:春雨中,大象在河里洗澡。……

生:春雨让小溪汇成江河,让江河流向大海。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夸夸她吧!

生:(齐)very good

师:好,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好吗?

生:好。

师:唱什么呢?

生:我们唱小雨沙沙吧!

(学生律动齐唱)

师:好。刚才同学们发言非常精彩,我这里有几个头饰,想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扮演头饰中的角色,在加进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春雨、青蛙、麦苗的对话表演出来,谁想来试一试?

生:(情景对话表演,师为配乐,如果时间充裕,再请一组同学表演。表演前,小组同学商量怎样表演?自己想怎样表演?)

师:他们表演的真精彩,我们为他们鼓掌!(鼓掌)下面请同学们读3、4、5句,看谁能把春雨带给大地的美读出来。

……

二、评析

本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活用了教材,注重了在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学会了表达。首先让学生从仿句入手,感悟语言形式,再变换对象,想象春雨、柳树、麦苗、青蛙的对话以及快乐的心情和表现。这样就给予了自然的生命意义,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话般的意境,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树、青蛙)的方式,与春雨对话,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注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象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随着教学情节的展开,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戴头饰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麦苗,自主的创造童话剧,这不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乐趣。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自然的结合,人性的真诚表达,这不正是语文的人文性吗?

三、思考

阅读教学如何体现人文?

四、对策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1、 充分利用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材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文本,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所反映的文化是多元的,教师注意把那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的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但不意味着强加给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

2、 注重生活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材,无论编写的多么好,内容多么丰富,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文化的需要,因此,必须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文。这些规定都说明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应建立起与社会、与自然、与生活、与文化的联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空间,选准联系点,切入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环境中,网络知识,吸纳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感。

3、 鼓励学生多种方式感受教材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就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尊重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品质、个性气质不一样,所以,对阅读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划整为一,学生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如对某一内容的体验,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唱一唱等,甚至可以是突发奇想的建议,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建构意义的教学,才是具有人文意义的教学。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6篇相关文章:

部编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模板5篇

部编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通用8篇

部编初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7篇

部编初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最新5篇

八上英语教案7篇

八上英语教案精选7篇

八上英语教案通用8篇

八上语文教学总结7篇

八上语文教学总结模板7篇

八上语文教学总结参考5篇

部编版八上语文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