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教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应用,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山居秋暝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山居秋暝教案8篇

山居秋暝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新课教学(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3)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用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在朗读中要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因此朗读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对朗读进行指导,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主要内容和产生美的感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乌鸦在yè mù( )降临的时候,飞回了自己的窝。

2.姑娘的脸上露出幸福的hóng yùn(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

2.蝴蝶飞舞的样子。( )

3.寒冷刺骨。( )

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夜幕 2.红晕

二、1.心旷神怡 2.翩翩飞舞 3.凛冽

三、这篇文章介绍四季美丽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

分钟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出示课件9)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设置复习这个环节,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进行新课做准备。】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0)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11)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设计意图: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阅读重点句子来品味四季之美,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13)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三、探讨写作顺序。(出示课件14)

山居秋暝教案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山居秋暝教案篇4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月——明??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山居秋暝教案篇5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九、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十、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

山居秋暝教案篇6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上面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

b、这首诗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这首诗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

d、这首诗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说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朝擅长写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其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东坡志林》),这与他精通绘画、音乐颇有关系。就是王维隐居辊川时,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的是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空山”二字点明此处静悄悄的,宛如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问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是“竹喧归烷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这时,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问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今不可久留2”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在此可以远离超龄的官场而洁身自好,??

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可见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解题]

这道题答案是b。所谓“画面”应有景物,有色彩。头两句有“山”与“雨”,第三句有“月”与“松”,第四句“泉”与“石”,第五句“竹”与“浣女”,第六句“莲”与“渔舟”,分别构成五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最后两句显然是议论,不属于画面。

山居秋暝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题

师:孩子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去旅游了吗?去了哪里?生:……

师:老师也去了一个地方,出示:圆明园图片——这是哪儿?圆明园。

你想怎样形容眼前的景象?生:残破,荒凉,一片狼藉……

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是吸引着很多人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看到课题,你一定有特别想了解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谁?什么时间?怎么毁灭?为什么毁灭?

师:“毁灭”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这个词,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

2、概括印象。

圆明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呢?

生: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瑰宝,精华,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感悟“辉煌”

1、师:为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走进文章的2、3、4自然段。

(出示研读提示)

提示:

1、同桌为一组,选取2、3、4中的一段重点读,兼顾其他两段。

2、给本段取一个小标题吧。

3、想一想:从哪些语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生分组研讨,师巡视,指导方法。

四,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1)布??

生1:独特的布局。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圆明园面积实在太大了(结合资料分析)。

(出示5,布局)

生2:理解“众星拱月”一词,“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出示6,众星拱月)(生演示)

(介绍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于乾隆时期修建完成,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位皇帝的精心修缮,历时150多年。专供皇帝及宫中后妃享乐的地方。)

师:如此巧妙的结构布局,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是——(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如此巧妙的布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出示6,中心句)

2)建筑

生:风格各异的建筑。(出示7,第3段)

7个 “有”字列举出了圆明园中的多处景观,写出了建筑风格各异的特点,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感受到作者由衷的赞美和自豪。

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生读)其他人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些精美的建筑?(出示ppt)师生配合读。

你的心情如何?(生:惊奇,赞叹,愉悦,兴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是啊,这里的景色真是让人过目难忘,因此,我们才由衷的赞叹:(拉出中心句)

3)收藏

生:珍贵的收藏。(读句子) “上自”“下至”两个词表明时间特别长,由此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哪个年代的都有,可见数量太多了。

师:(出示9,上自一句)资料显示,这其间一共有67个朝代,大约2400多年,你能算出收藏的文物有多少吗?所以我们说,(拉出中心句2,博物馆,艺术馆)

4)小结:如此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此不可计数的文物,他们的价值呢?(板书:不可估量)

是的,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的财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说,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直面“毁灭”

师:然而,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1860年的一天,化为一片灰烬……

1)我们走进第5段。(出示10,毁灭段)生读。

2)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英法联军拿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

生:拿走了金银珠宝,运走了青铜礼器,毁掉了皇家园林……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

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生:…………

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读这段话。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更加了解,英法联军是怎么毁坏圆明园的,(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残暴的画面哪!(播放视频)

再读课文。(师提示重读词语:统统、凡是、任意、……)

4)师: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假如你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假如你就是驻守城门的将军,假如你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见到如此场景,你会怎么做?生:…………

可是,历史不会重演,当时的情况是:

出示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孩子们大家想一想,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残暴吗?

生:还有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很不平静,让我们再读这段话。(第5段全)

5)师:就这样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灰烬。“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在板书上擦除)“世界上最的地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了,(擦)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再也没有了(擦)。这把大火带给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板书:损失)

6)回扣中心句。

师:此时,你一定明白了文章开头这句话的含义,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

7)写法指导

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作业:

1、在班级论坛里写下课后思考

2、观看纪录片《圆明园》

山居秋暝教案篇8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山居秋暝教案8篇相关文章:

认识日历教案大班教案8篇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教案8篇

健康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优质8篇

小班教案拍手点头教案8篇

吹泡泡教案科学教案模板8篇

健康课教案大班教案模板8篇

健康课教案大班教案优秀8篇

大班安全教案防踩踏教案8篇

孙权劝学教案优秀教案8篇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教案8篇

山居秋暝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