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案,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与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案中应包含实际案例,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一生物上册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xx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xx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xx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xx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
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不足)。
师:对,这几种病都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甲状腺激素是什么部位产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呢?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生:讨论、表达[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我国大部分地区饮食里缺少碘,碘不足会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患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盐加碘可防治碘缺乏病]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师:讲述胰腺的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相关内容。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不少糖尿病患者跟胰岛素的分泌有关,你们知道有什么关系吗?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6、简单介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4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
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7
教学策略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前必需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可以结合练习第1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展示挂图、幻灯或录像带,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教学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引入
先复习提问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再给学生介绍人体内血管的总长度(约100000千米,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思考、回答问题。 有趣的课外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 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 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
3、 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1、 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2、 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
3、 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
三、动脉
1、 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
2、 展示动脉横切面图。
3、 列举动脉出血的.情况。
四、静脉
1、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
2、 展示静脉横切面图。
3、 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五、毛细血管
1、 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
2、 提出两个问题:
(1)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
(2)氧气至少通过几层膜到达组织细胞?
1、观看动画。
2、思考问题,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 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
六、三种血管的比较
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 列表总结。
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 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七、练习
提出问题: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巩固本节的内容。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
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