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的教案通用8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能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果,教案的设计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纸的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纸的教案通用8篇

关于纸的教案篇1

一、复习检查,加深印象

1、认读生字卡片。

字、古、先、进

2、口头扩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怀素是什么人?

指名交流。

3、再读,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重点体悟:从小喜爱好学上进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男女生比赛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怀素小时候喜爱写字,好学上进,值得我们学习,那么怀素从小怎样学字的呢?

1、学习自由朗读,用笔划出怀素是怎样写字的。

2、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

怀素写字先做什么,然后是怎样做的(生朗读先……再……)

体悟:先再形状笔顺照着写

提问:句子中的“看清字的形状”和“记住字的`笔顺”能颠倒吗?为什么?

用“先……再……”练习说话

3、怀素看清字形,记住笔顺后,他是怎样写的呢?怀素是不是每次这样认真呢?哪个词告诉我们的。

体悟:总是

指导朗读

4、怀素写字这么认真,结果怎么样?

出示:这样,怀素的字进步很快。

“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指导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脑子里浮现出怀素认真写字的形象。

5、引导学生尝试背诵这一自然段。

①看填空背诵。

怀素写字()。他总是先(),(),再()。这样,怀素的字()。

②看插图练习背诵。(课题上面的插图)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传说,怀素洗笔的池塘因用来洗笔,池水都变黑了,被人们称为“墨池”。可是,当时纸贵,怀素家里并不富裕,买不起纸,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

1、提问:怀素为什么用木板写字

2、木板为什么会写穿了(写呀写呀,日子一长)可以看出怀素不仅学习认真,而且非常刻苦。

3、指导有感情朗读

体悟:写呀写呀日子一长写穿

读出怀素的刻苦,不停地写

五、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怀素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认真刻苦的练字,长大后呢?

1、指名读,注意突出“有名”

2、再次出示怀素的草书

认真观察,谈谈感受

1、小结:这些字小朋友们或许还看不懂,不知道怀素写的是什么,可老师告诉大家,这就是草书,这是艺术,这是中国独有的书法作品。

2、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读好这一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先日长书

2、分别给它们找朋友。

3、我们不妨学着怀素写字的方法写生字。能说说我们该怎样做?

4、观察四个生字,看清它们的形状。

5、看笔顺图,说说“长”、“书”是怎样写的。

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6、范写生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运笔规则。

7、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七、习惯培养,升华理解

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什么?

关于纸的教案篇2

一、教学要求:

1、进一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想象描写。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根据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对荷花静态美的特点描写部分。

2、体会想象部分中出现的景象及其动态美的叙述。

教具准备:放大的一张荷花图或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荷花盛开时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教师揭示课题:16。荷花

二、观察挂图、了解图意。

1、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看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觉得这池荷花怎么样?这池荷花在什么地方?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从局部观察。

荷花的叶子和花朵是什么样子的?图画上除了荷花,还画了哪些景物?看了这幅荷花图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初读课文,拼读生字。

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图上的荷花的呢?

2、学生自学,勾画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名初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图上有的,哪些是没有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荷花的?

2、综合学生的回答,围绕闻看想这一顺序组织教学。

(1)学习1自然段。

a、指名朗读。

b、一......就......这个词说明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

c、哪一个词表达了我去荷花池看荷花的迫切心情?(赶紧)

(2)学习2、3自然段。

默读课文并讨论:

a、我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

b、作者着重观察描写了荷花的哪部分?

c、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叶子呢?他们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d、作者描写荷花时,抓住了哪三种不同的样子来写?请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e、在2自然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把荷花写活了?

f、面对满池美丽的荷花,作者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看出?

g、为什么说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呢?

讲述:课文前三段描写了荷花的香、多、美。

指导朗读。

(3)学习4、5自然段。

a、从哪些词看出是作者的想象?

b、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时候,面前起了什么变化?

c、我仿佛变成了荷花以后,蜻蜓和小鱼有什么表示?

d、让学生合理想象

e、默读4自然段,看共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意思?

小结:这两段写作者被荷花的美景陶醉了,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过了好一会儿,才回到现实中来。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指名读全文,其它同学看图听读,展开想象。

六、回顾全文,理清思路。

关于纸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方法设计

1 观察想象,口头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交流。

正 确目视,学会临摹。

敢于放手,留下拓展思维的空间。

一、导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范读课文:边听边想泉水从哪来?最后又到哪去了?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并把它画下来。

3、出示生词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5、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写字: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2、范写,重点指导:出示骨、鹃、股、脆:读读这些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生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塔:右下是合,中间的横短不能少。

一、《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欢声,洒下一路爱心。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文章里去,感受到泉水的快乐,分享泉水的幸福,泉水乐于助人,奉献为乐的精神也如泉水般浸润学生的心田。

二、开课,伴随着叮咚的泉水声,教师深情描绘:叮咚,叮咚,是谁在山上弹琴?是一股清泉从石缝中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然后指导学生读出泉水的冲劲,引导学生想象泉水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看到了什么。音乐的渲染,朗读的感受,导语的创设,让学生初步走进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

三、精读课文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以读文本,读中对话,移位体验,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股泉水。

1、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泉水的`几句话,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

如,山里姐姐那一部分,教师当作姐姐,和学生对话,学生很快进入泉水的角色,热情地招呼姐姐“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体验,孩子们的思维也活跃了。

2、质疑:“天然是什么意思?”其他孩子纷纷发表意见“就是大自然”“是自己流出来的”

确实,从孩子们的只言片语来看,他们确实能悟到天然的意思,能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来谈,

一、谈话导入

师:丁冬、丁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是谁在唱歌,泉水流动的声音……

师:同学样的想像真丰富。请同学打开书,从书中找到作案好吗?

生:丁冬,丁冬,是一股清泉石缝里冲出来

师:噢,的确是泉水姑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位泉水姑娘。板书课题:泉水

二、整体感知

师:泉水姑娘从哪里来?都去过哪些地方?

生:泉水姑娘从石缝里来,她去过水池地、果园、山坡、山谷。

三、熟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已喜欢的词语。

生:喜欢“丁冬”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好像听到泉水姑娘欢快的唱着歌儿从山上跑下来。我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丁冬,丁冬”。

师:全班同学和他一起来感受好吗?

生:齐读“丁冬,丁冬,”并放在句子里读。

生:我喜欢“冲出来”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感觉到泉水的力量很大,也感受到了泉水姑娘想来到这个阳光明媚的世界

泉: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脆:右下是横折钩,竖弯钩,不要写成巳。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四、快速读第一自然段

1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

学生讨论得出: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2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轻声读第二——五自然段,把答案画在书上。

学生边读边画。

3自由读六、七自然段,练习填空:

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他们互相问候:()。他们互相约定()。

五、总结:

1读完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像泉水学习呢,说说你打算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

3把你喜欢的段落读或背给你得好朋友听。

很可贵的。教师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个生成的资源,让孩子们对天然有更完整,更具体,更清晰的理解。

3、再如读到果园那一部分,让孩子们想象果树喝了泉水后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作为泉水的那种自豪,那种付出的快乐自然表达得淋漓尽致。

4、读到为画眉鸟伴奏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泉水很美,再读出来。学生听后纷纷回答老师,很美。这个设计是好的,能帮助学生进入课文,体验情感。可是由于现场音乐声开得过大,放出来的声音不仅谈不上美,反而很刺耳,学生却异口同声附和很美,让人感觉是这堂课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xkb1.com

急切心情。我要用动作来表达个词语。(学生边读边用手比画)

生:我喜欢“阳光灿烂”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景色。

2、教师引导学生想,读一读,再读一读。

生:我体会到泉水姑娘是高高兴兴来到这个世界上。

生:因为泉水想快点看到美丽的世界……

3、学习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读一读描写泉水姑娘流过的地方的自然段。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生:都写了泉水流进什么地方,泉水流进不同的地方都在帮助别人。

生:小组交流: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抓住重点词语。 4、整体感悟。生:全班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她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的格式来完成。

师: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去自由创作吧!

生:小组交流:这节课不仅感受到泉水姑娘的美丽,更深深的体会到泉水美好的心灵。

板书设计

泉水

山腰 姐姐 多

平地 杜鹃花 清

果园 果树 甜

山谷 画眉鸟 美

关于纸的教案篇4

课 题:《草原上》

年 级:三年级艺术上学期

教学目标:

1、《草原上》、是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初步感受这一地区的民族风格。

2、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往往是歌舞一体的。有感情的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欣赏《草原放牧》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发挥想象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用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

2、在悠扬的歌曲中,要求学生根据插图等资料展开联想,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3、学习歌曲《草原上》

4、边唱边表演舞蹈,表现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学会了歌曲,情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分组进行评比,看看哪组最入情。

6、聆听《草原放牧》,教师可讲“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7、音乐知识的学习。

创编与表演

请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部分学生来表演舞蹈,部分学生来演唱。

关于纸的教案篇5

1、教师活动:

(1)投影展示情境一,让学生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2)预设问题,分组讨论:体验“我们”在表意上的作用?通过贯穿全戏

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3)投影展示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4)预设问题,分组讨论: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那作者为什么

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2、预设学生行为:阅读情境一两人的对话,找出对话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三十年前”,结合老师提供的人物关系表的阅读资料,运用教师介绍的方法分组讨论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有个整体把握。

3、设计目的:使学生能通过提取关键词语“三十年前”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有个整体把握,并培养学生从表格图形中获取主要信息的读表能力。

六、提供鉴赏人物的第二视角

1、教师活动:

(1)、投影展示佛洛伊德的`格言,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

(2)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2、预设学生行为:在明确周、鲁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时,学生自然明了“无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的“好”是有着特定内涵的,从而对两人的感情纠葛及周朴园多情的一面有更深的把握,佩服作者语言的高超。

3、设计目的:使学生感悟周、鲁爱情的刻骨铭心,沉浸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中,分析周朴园多情的一面。

关于纸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关于纸的教案篇7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已能说出许多水果名称,并初步积累了一些有关超市的知识及经验。在生活中,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去超市逛逛或购物。通过“水果超市”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及游戏中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是他们最为乐意的。

活动目标:

1、会商量确定水果的价格,并制作价目标签。

2、初步感知5以内数的组成,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初步理解加减法运算。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乐于参与操作、游戏等活动,能大方地与同伴和老师交往。

4、有规律点数,丰富点数经验。

活动准备:

1、已参观过水果店、超市。

2、几种水果玩具(数量为幼儿4倍)、货架、代币券(数字1---5)。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水果店”。

让幼儿确定水果的品种,货架的.摆放位置。

a、请小朋友按袋上数字将“水果”装进袋子里

b、请小朋友将装错量的“水果”按正确的数量装好。

2、幼儿分组商议水果价格,并给每个水果制作价目标签。

3、参观超市并购物。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超市,引导幼儿观察水果上的价目表。

(2)商量分成两组,轮流扮演收银员和顾客。

(3)扮演顾客的幼儿每人领1张5元的代币券开始购物。

“每个幼儿只能买5元钱以内的水果”。

“如果让你用5元钱买两样水果,你可以买哪两样?”

请幼儿把自己买的两样水果在记录表上圈出来。

教师小结:共同讨论用5元钱买水果有几种买法?引导幼儿找出5的组成的规律。

“如果让你用5元钱买三样水果,你可以买哪三样?”

幼儿继续在水果记录表上圈出自己买的三样水果。

(4)规则:买的水果价格合起来正好是代币券上的数字。

4、购物游戏可反复进行,并延伸到区域游戏活动中。

关于纸的教案篇8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语海拾贝:从对联中感悟汉字构成的有趣,积累反义词,练习加标点,巩固易错生字的书写。

2、阅读欣赏:读懂短文,了解老爷爷的心愿,体会诚实的可贵。

3、语文生活:策划新年联欢会,练习写相关通知。

4、练习书写毛笔字的提与撇折两种笔画。

过程与方法:

以练为主,掌握方法规律,重在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识字、写字、积累、阅读、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反义词,策划新年联欢会,练习写通知。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自由认读三副对联。

2、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对联的内容都是写汉字的构成)

3、逐副指名读对联,体会汉字构成的有趣。

4、齐读对联,感悟对联的精妙。

5、教师总结:日常识字可以根据汉字的构成想像记字。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认读题中八对词语。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都是一对反义词)

3、齐读八对反义词。

4、同桌互对,巩固记忆。

5、师生互对,加强识记。

6、自由选择其中的一对反义词说一句话。

三、加标点

1、复习常用标点的用法。

2、学生默读题中内容,明确解题要求。

3、根据标点的用法,结合具体的语境,独立练习加标点。

4、指名反馈,评议。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题中句子。

四、写字板

1、指名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评议。

2、齐读生字,教师带读扩词。

3、说说:书写这六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强调作业 中的书写错误。

5、教师巡视检查,及时纠正不足。

第二课时

一、看石导入

1、出示鹅卵石,加以感知认识。

2、教师描述导入 :遥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叫还童山,山下有条溪流,溪底铺满了鹅卵石,相传,其中有一种七彩的鹅卵石,谁拾到它就能返

老还童,我们就来认训这还童石。

3、板书课题。

二、出示提纲,导读感悟

1、提纲导读。

(1)认真读短文。

(2)想想:老爷爷为什么找还童石?是怎样得到还童石?结果呢?

(3)说说:老爷爷的心愿是什么?从中感受到什么?

(4)和同桌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短文。

2、逐题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理解、感悟。

(1)老爷爷找还童石的原因:小时候撒了一次谎,后悔一辈子,想找机会改正,弥补。体会老爷爷诚实的品质。

(2)老爷爷返老还童后的表现:又惊又喜、飞奔、一口气奔进、心满意足。感受老爷爷诚实的可爱与可贵。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总结感悟,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引导感悟诚实)

2、如果你得到一块还童石,你会怎么做?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说说你看过什么晚会?晚会上都有哪些节目?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节目?

2、导入 :新年快到了,让我们自己支手来策划一个辞旧岁,迎新春的'晚会吧。

3、板书活动主题。

二、策划新年联欢会

1、根据提示,组织分组策划。

(1)学生自由组合,组成四个活动小组。

(2)认读文中提示,明确任务和要求。

(3)小组合作,逐项完成任务。

2、总策划者上台展示、介绍各小组的联欢会策划方案。

3、集体评议,选出最佳活动方案。

三、习作:写通知

1、认识通知的格式。

(1)纸张上方的中间写上通知二字,字体稍大些。

(2)通知的正文写清楚联欢会召开的具体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参加人员及要求或注意事项。

(3)右下方写上发出通知的单位名称,名称下方写日期。

2、按照格式,指名口述通知内容。

3、集体评议,纠正不足。

4、学生独立写通知。

5、通知展示,评议、纠正、张贴。

第四课

一、复习导入

1、指名书写横、竖、撇、捺、点的运笔过程。

2、说说在这些笔画中,哪些笔画在书写时起笔要先逆再折?(横、竖、撇)

3、导入 :今天,我们再学两个笔画,它们在起笔书写时也是先逆再折。

二、学习书写笔画提

1、看书,认识提画。

2、观察提画特点:头方形,尾尖长。

3、了解提画的运笔方法:逆折提

4、练习书空提画。

5、观察提画在米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6、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

7、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不足。

三、用同样的方法步骤指导学生学习笔画撇折

1、撇折的笔画特点:撇斜向左下,折后提略向右上。

2、撇折的运笔方法:逆折折提。

3、教师范写,强调第二折时笔锋的运转技巧。

4、学生仿写。

5、书写展示,评议。

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关于纸的教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关于沙的教案通用8篇

幼儿园关于熊的教案通用8篇

纸的主题教案7篇

纸的主题教案优质6篇

纸的绘本教案推荐7篇

纸的创作教案6篇

纸的绘本教案6篇

纸的绘本教案精选7篇

纸的主题教案参考6篇

纸的由来中班社会教案6篇

关于纸的教案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