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科学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应对课堂中的各种挑战,教师对教案的理解与掌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绿四年级下册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绿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绿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1、引导学生体会圆点在纸上不同位置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了解圆点排列与圆点由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运用圆点来组合各种图形。
1、了解圆点排列与圆点由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2、运用圆点来组合各种图形。
一、引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圈,问:有什么感觉,然后在这个圆圈上再套几个圆圈,有没有不同的感觉。(产生动感)
结论:同一圆点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发展:
1、交流各自预先观察的结果,说说圆的种类有哪些(有圆的面,圆圈),在生活中圆是如何运用的。
2、欣赏教材上的图。
(1)三张有各有一个小圆点的图,请学生观察,这三张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圆点在中间的图给人稳定的感觉,圆点在上面的给人下落感,圆点在下面的给人安全感。
(2)很多的小圆点并在一起会产生线的感觉
(3)小圆点从小到大的排列会产生移动感。
3、欣赏教师带来的平面构成,说说是否喜欢这样的图,为什么,它是由什么样的.圆来构成画面的。
4、教师提高大小不一样的圆面和圆圈,请学生自己来摆一摆,看谁摆出画面更好看。
5、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讨论要准备该如何组成画面。
三、学生动手制作,教师指导
1、要求学生完成一张作业,可以是用多种材料进行拼帖,也可以用画的。
2、允许根据画面的需要,加入少量的线条。
四、展示评价
1、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业最有创意。
2、给作业不够想理的小组提出建议
绿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道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看课件的图片,这是谁?同学们在武汉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们听说过琴台动人的传说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断琴》(琴字的写法引导)。指名课题,文章讲的是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出示课前预习提示。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4、质疑。
二、逐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词,读正确。
欣赏陶醉浑然泰山勤学苦练山崩地裂抒发胸中的感慨
琴弦擅长情不自禁汹涌澎湃触景生情(意思)江水滔滔
大雨滂沱(意思)狂风怒吼悲痛万分
巍峨的高山雄伟的气魄蓬莱山
2、注意“泰、勤、抒、裂”,当堂写“勤(左宽右窄)、泰(上下展开,撇捺舒展)”
3、主要内容: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子期去也,伯牙断琴不再弹。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呢?自由论。预设点
a、琴艺高超;
b、子期很会听;
c、伯牙重情;板书:伯牙擅长弹琴;子期善于听琴。
5、质疑:
a、为什么伯牙要断琴?
b、子期为什么会听?
6、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看来,我们想要读懂这篇文章,得在这个“断”字上做文章。
三、精读文章
1、读最后一自然段,伯牙为什么会摔琴,直接问题回答,引出“知音已去”,板书:知音已去,什么是知音,指名说说。文章第几自然段描写了有关内容?读第四段。
2、默读,把能表现伯牙和子期是知音的句子画下来,写感受,交流5分钟
3、指名交流:“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无论。。。很快。。。”说明什么?“很快”表明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子期都能不假思索地,熟练地说出曲子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后面的内容举了几个例子来具体表现?按顺序出示第一句和第二句。
a、“立刻兴奋”说明什么?善于听琴。
b、“不住赞赏”又说明什么?听懂了伯牙的琴声。
c、着力点在最后一次,“一天,伯牙和钟子期出去游玩,突然下起大雨。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指名体会:触景生情,重点“一一说出”,怎样叫做“一一说出”?(一个一个地说出,一个都不漏)
出示设计
当音乐表现大雨滂沱时,钟子期地说:“ 。”
当音乐表现狂风怒吼时,钟子期地说:“ 。”
当音乐表现山崩地裂时,钟子期地说:“ 。”
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子期能“一一说出”琴声所表达的含义,说明他不仅听懂了曲子所表现的含义,连伯牙的心情都能听懂。所以说“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读这一句。
如果我是伯牙,这时我不禁会说:子期不但能听懂我的琴声,还能听懂我的'心,知我者,莫过子期也!——生读“伯牙感动地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子期,你的欣赏,成了我前进的动力,你的欣赏,让我的音乐生涯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生读“伯牙感动地说......”
4、伯牙通过琴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而这琴声只有子期听懂了,他们俩以琴传情,从而达到了心灵的默契。
5、小节内容:钟子期不仅能听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还能听懂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他善于听琴,也说明伯牙琴艺的高超。回扣到知音的含义上,初读知音时,知道知音的含义,现在再说说知音的含义——能彼此体会思想感情的人。板书:知音难得。
6、小结方法:作者在表现钟子期和伯牙是知音的部分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真情的交流,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先总的说他能听懂琴声,再举了三个例子——先总后分,很有条理,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是知音的原因(渗透表达方法)具体写时,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表现。
小结:他们是知音,知音难求,子期去也,伯牙悲痛万分,摔琴不再弹了,对于他摔琴这件事,你们有怎样的看法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伯牙断琴
知音已去
伯牙钟子期
擅长弹琴知音难得善于听琴
绿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学习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学习课文,说说小蓝裙带来的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小蓝裙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领情课文脉络,初知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三、再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五、课堂小结
1、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录音范读。
出示提示,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老师亲自做了一件小蓝裙送给最努力的小女孩;第二部分: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令人高兴的变化。)
3、课文讲了一见什么事?
学习生字:读生字,重点指导。
抽读生字卡,给生字组词。
4、指定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小女孩得到了小蓝裙说明了什么?
你能理解什么是“贡献”吗?
5、老师在学期结束时,亲手做了一条小蓝裙给了一个对班级贡献的小女孩。下面会发生什么?下节课我们去了解。
读课题。
质疑课题。
6、听录音。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根据提示,学习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8自然段。)
7、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口述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
8、小女孩对班级的贡献最多。
“贡献”就是为集体做的事情,为班级着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学会质疑。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3、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讲读第二部分
三、拓展,深化主题
四、总结
五、听写生字、新词。
1、抽读词语卡片。
扩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小蓝裙带来了哪些变化?
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人的双手可以让世界改变,只要努力工作,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
3、听写生字
读词语卡片。
扩词。
4、分段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3——8自然段。
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许多变化,小姑娘更漂亮了、家里焕然一新、房屋整洁亮丽了、街道整齐清洁了。.。.。.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自由发言。
这些变化都是经过人们努力,用双手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9、小蓝裙的故事
小女孩梳洗——漂亮极了
变化母女收拾屋子——焕然一新
勤劳的双手能改变一切
爸爸整理庭院——整洁亮丽
人们整理街道——整齐清洁
绿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教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借助已有知识来验证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
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是的卡片,整数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5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5又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么?由于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认为他的大小会怎么样?
生:略。
师:整数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小数,这是小数0.5,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师:这是一张购物小票,老师圈出了几个数,你们认为这几个小数当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一幅思维导图,课后请同学们叶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幅美观,内容详实的思维导图。
师:好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绿四年级下册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