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一份明确的教案能让教师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节奏,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百合花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百合花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百合花执着、自信、坚强的形象。
2、学习文章运用拟人手法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花形象的写作手法。
3、百合花是信念的象征,理解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运用拟人手法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花形象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信念对人生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节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明天是三八妇女节,有同学今天已经给老师和妈妈送花了,有康乃馨,也有百合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株美丽的百合花。(板书课题:百合花开。)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百合花开)
二、理清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1)文中的百合遇到哪些挫折?
(2)它是如何面对的?
(3)结果怎样?
明确:(1)自然环境的恶劣:“偏僻遥远的山谷”,“数千尺的断崖”;
自身外貌的丑陋:“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杂草、蜂蝶鸟雀的嘲笑和讥讽:“是一株草”,“纵然开出美丽的花,也不会有人欣赏”。
(2)百合依然努力地开花。从“百合花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感受百合的努力。
(3)在杂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积聚内心的能量”,终于开花了,最终形成了“百合谷地”。
三、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3————11段。感受百合开花的过程怎样?明确:辛苦,不容易,充满挫折。
提问:既然这么辛苦,百合花为什么还要努力地开花呢?
(重点分析:杂草,蜂蝶鸟雀与百合的对话;排比句式的作用;“泪滴”的内涵等。)
1讨论明确: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百合说:“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开花······;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体现百合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通过多种形式: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百合花的.语言,以及排比句式的特点来深入感受百合花的执着、顽强。)
四、深化课文
“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人们为什么会为百合花“感动得落泪”呢?
讨论明确: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美:(1)满山的百合显露的美。
(2)百合努力开花的过程是非常美的。
(3)百合不为了别人的欣赏,默默开花体现自己价值的信念是美的。
五、深入探究
1、既然百合已经开了花,已经赢得了无数人的赞美,为什么满山的百合还要“全心全意默默开花”呢?
讨论明确:面对赞美,不骄不躁,依然做好自己的本份。
2、百合花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明确:无论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在逆境中坚定信念,永不言弃。
在顺境中,面对赞美不骄不躁,依然要做到“默默开花”。
六、总结课文
这是一株自信、执着、顽强的野百合,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它值得我们学习。愿这株美丽的百合永远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之上。
七、布置作业
看到百合开花,杂草、蜂蝶鸟雀会怎么想呢?请你以它们的口吻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百合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百合花对生命的思考,明白自己的命运应该由自己创造的道理。
教学难点
着重读好百合花说的话,体会文章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
感悟作者借百合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文朗读磁带、百合花、作者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百合花,揭示课题。
二、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如:为什么是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什么要写“开”?
三、交流预习情况。
1.学生浏览课文,回顾预习情况。然后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叙述顺序、解题等方面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2.用一句话谈谈你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这里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要求谈得非常深刻,只是初步的感受。)
师:作者用最美丽的文字,告诉我们的心灵: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分段读全文。
2.请同学当评委发表意见,评评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
3.简要概括课文。
五、读中感悟交流问题。
1.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给人启示,最值得我们欣赏、体会。
2.重点读百合花说的话。
3.交流读出的问题。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六、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僻、崖、鄙、夷、懈、誓。
2.认读生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认读词语:
偏僻、悬崖、花苞、纵然、鄙夷、灵性、秀挺、不懈、誓愿、全心全意
5.学写会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偏旁、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小老师”讲讲:要注意哪些字的书写。
“遥”可与“摇”进行比较。
“莹”不要漏掉最后一点。共3页,当前第1页123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作业,进行点评。
七、再次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八、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并想一想其中的含义。
(2)搜集名人努力奋斗的故事。
(3)百合花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板书。
台湾作家林清玄你们熟悉了吗?
师简介:【林清玄个人简介】(略)
师:古人云“人如其文”,也就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就是品一个人的人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清玄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文,感悟内容。
师:带着上节课我们提出的“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画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联系身边的人去想,可以有感情地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
三、合作学习,深化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画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品析句子。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
第一句:“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我一定要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人们知道我是百合。”
思考:“百合花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我一定要开出美丽的花”蕴含什么意思?
第二句:“我要开花,是因为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思考:花的庄严使命是什么?人的庄严使命又是什么?你们此时听到百合花说的这番话,会怎么想?你是怎么理解的?
第三句:“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指导读出百合花坚定、勇敢、自信的语气。读书的时候要抓住重点的词句,一边读一边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教师总结。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永不放弃,不断地向上、不断地努力,才会让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四、升华感受,受到启迪。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向命运挑战的人呢?
2.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以是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的或是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推荐资料:张海迪、海伦凯勒、霍金……
小结:在生活中,这些与命运抗争的人没有听天由命,而是凭着一种不服输的韧劲儿,一种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锤炼出了惊人的毅力与决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梦想。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导航灯。
3.教师引导:在众多向命运挑战的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遇到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此时此刻,你不想把发自内心的感受体验成一句格言或一段人生的感悟吗?
(1)示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电视广告词
(2)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在自己的写作本上写上自己的格言或感悟。
4.教师总结。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别人怎样看我,我们都要努力,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努力,以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让心中的百合花灿烂地开放!
五、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总结)。
3.学生总结写法。
(文章通过杂草、蜂蝶、鸟雀,从侧面暗示百合花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并结合百合花的语言来表示她的决心,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再次读读,细细体会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
4.背诵积累。
①再来读读这一段,熟读以后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②这些句子就是名言佳句,值得储存,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下来。
六、拓展练习,学习写法。
1.拓展阅读:林清玄《逆风的香》。
2.谈感受。
3.体会表达方法。
4.如果让你写一个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片段,你打算怎样写?这两篇文章有哪些表达方法是我们能借鉴的呢?下课后再把这两篇文章拿出来细细对比,体会它们的表达方法,然后动笔写出我们的故事。
板书设计:
27心田上的百合花??
百合 野草和蜂蝶
努力地深深地嘲笑鄙夷
开花了 不敢嘲笑
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学生书写自己的感悟)
百合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变换视角重构故事,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叙述视角的比较辨析,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
3.借助对这篇小说构思艺术的赏析,掌握从叙述视角切入的小说读法。
【课前准备】
1.速读课文,画出这篇小说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2.试着以年轻战士的战友和新媳妇的视角简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请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作答,写了一位年轻战士为救担架员而牺牲;赞扬了军民鱼水情……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小说一共写了三个人物:文工团员“我”,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阅读,就是力求有新的发现。这节课,就从同学们阅读的最初感受出发,力争有更新、更多的发现。
二、设置情境,变换视角复述情节
1.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一群中学生正在听一位老战士的讲述。这位老战士是那位年轻通讯员的战友。请模拟战友的口吻讲述小通讯员当年的英雄事迹。
明确:1946年中秋,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攻打海岸的战斗。战斗正紧张激烈地进行,有十来个担架员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就在这时,敌人撂下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在这危急时刻,原本在我们后面的这位年轻通讯员,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却飞身上前,扑在手榴弹上,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我们十多个担架员。
2.若干年后,文中的“新媳妇”已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如果她给孙子讲当年那段往事,会怎样讲?
明确:孩子啊,我给你讲个故事。那件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概是1946年中秋,我刚结婚才三天,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位年轻战士,愣头愣脑地,说要借一条被子。我有点犹豫,因为我确实有一条被子,不过那是我唯一的嫁妆,假洋缎,栆红底,上面还撒满白色百合花,可好看咧。我跟这位年轻战士开起玩笑,随知他竟扭头走了。过了不久,有位女战士跟着他一起再过来。这位女战士向我道歉,我就将被子抱给她。那天,我去包扎所帮忙,意外地发现年轻战士为保护其他人而英勇牺牲了。我的泪很快流出来,将我的新被子盖在他身上放进了棺材。
三、比较不同视角,分析人物形象
(一)比较战友视角和新媳妇视角
思考:既然可以用战友或新媳妇的视角来叙述,为什么这篇小说却以一位文工团员“我”的视角来写?
1.以战友的视角和以文工团员的视角叙述,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ppt:“战友”vs“文工团员”
点拨:从“战友”与“文工团员”的性别角度思考。
明确:以战友的视角来叙述,强调的是年轻战士的英雄壮举;而以“我”这位文工团员的视角叙述,就可以看到年轻战士与女性交往拘谨羞涩的一面,进而展示英雄的另一面。这样就写出了人物的立体性,英雄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平凡人,是生活中活生生的“这一个”。
ppt:“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朗读指导:强调“平常的、拖毛竹的”的朗读重音,读出平常普通的意味。
2.这篇小说中的视角不是一般的女性视角,还隐隐流露出母亲的特点。小说创作于1958年,而小说中所发生的事是在1946年。当年,茹志娟才20岁,而写作时32岁,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因此,在创作这篇小说时,作者还是忍不住流露出母亲般的温情与体贴。找出文中描写体现出女性视角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示例:“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但是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3.女性视角,还增添了小说的抒情味道。找出文中体现出抒情味的语段。
明确:如对故乡中秋节的描写:“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再如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为战争题材的小说增添了抒情色彩。
小结:以战友的男性视角来叙述,突出的是小通讯员的英雄事迹;而以文工团员“我”的女性视角来叙述,能更全面、更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他在英勇之外的纯真、朴实,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再者,以女性视角来写,使这篇战争小说富有抒情色彩,更有感染力。
(二)比较新媳妇的视角与文工团员的视角
1.那同为女性,为什么不以新媳妇的视角而以文工团员的视角来写呢?
ppt:“新媳妇”vs“文工团员”
点拨:新媳妇与女文工团员眼中的这位年轻战士,有哪些区别?
明确:“我”眼中的年轻战士是拘谨、朴实的,主要体现在与“我”交往时的紧张方面。“我”眼中的年轻战士是善良的,如送“我”两个干硬的馒头。“我”眼中的年轻战士政治觉悟高,尽管在借被子时“受挫”,但考虑到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毅然带“我”去见新媳妇。而新媳妇与这位年轻战士只有匆匆一面,对他的善良、淳朴、政治觉悟高,并没有“我”了解得多。
2.写年轻战士的拘谨、淳朴、善良、政治觉悟高,有何作用?
明确: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英雄不再是“高大全”式的扁平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可近的普通人。并使下文的英雄壮举有了铺垫,情节发展更加合情合理,不致于生硬。
3.小说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写年轻战士护送“我”去包扎所,有人认为有点冗长,你认为呢?
明确:不冗长。一是通过写年轻战士与“我”的交往,突出他的拘谨、朴实、善良;二是为了下文“我”对年轻战士情感认识的变化作铺垫。
4.在与这位年轻战士的关系上,“我”比新媳妇多了一个身份,是什么?
明确:“我”是这位年轻战士的同乡,因此可以通过想象,补充人物的过去,使年轻战士的形象更为具体饱满。朗读下面句子,体会人物形象。
ppt:“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
小结:以“我”这一文工团员的视角比以新媳妇的视角,对年轻战士的描写更全面、更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而且,“我”作为文工团员,与新媳妇相比,对年轻战士的认识更为深刻。
四、感受双重视角,理解文章主旨
1.刚才我们通过战友与文工团员、新媳妇与文工团员的视角比较,发现只有从文工团员这个视角叙述,才最能展现这位年轻战士的形象。这篇小说正是从文工团员的视角以“我”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但同样是“我”,老师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发现了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作为故事见证者的“我”,即在场的“我”;一个是作为故事叙述者的“我”,就是写这篇小说时的“我”。我是从小说最后一句读出来的,你们猜猜我是从哪些词句中品读出来的?
ppt:“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点拨:小说中,“我”对这位年轻战士的称呼有哪些?为何最后称为“青年人”?可结合这篇小说所处的教材单元思考。
明确:小说中,“我”对这位年轻战士的称呼有“通讯员”“小同乡”“小伙”“青年人”。如果按情感逻辑应该这样写:“……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小同乡的脸。”而作者却将“小同乡”换成“青年人”,这是因为优秀的小说具有更大的普适性,由“一个”而扩充为“一类”。本文作者是想写一类人,像年轻战士这样的一类值得铭记与颂扬的青年。再者,这篇小说还蕴含对青春的赞美。本文收入教材,是放在高中统编版必修上册“青春”单元里。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是希望我们读出“吟唱青春”的意蕴来。
因此,从“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我们读到了作为事件见证人的“我”;从“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青年人”等词句中,我们读到了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从这双重视角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创作小说时心中涌动的对年轻人的赞美。
2.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主旨。我们来看看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
ppt: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的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想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茹志娟《t;百合花>的写作经过》
思考:读了这段文字,你对这篇小说的主旨有哪些新的发现?
明确:对美好的、纯洁的人际关系的怀念。末句中“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看上去很直露,但其实是作者最真最浓的情感的迸发。
3.“纯洁与感情”在这篇小说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年轻战士送“我”两个干硬的馒头;本想借一二十条棉被,却借来了几十条;新媳妇将自己的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门板上;新媳妇将自己结婚用的新被子盖在了一位仅见过一面的年轻战士的尸体上……这些语句都体现出当时人们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这篇小说的主旨以前被很多人理解为“颂扬了军民鱼水情”,而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叙述视角的比较辨析,发现不仅颂扬了军民鱼水情,还颂扬了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阅读,就是不断的发现。说说这节课你的阅读发现。(句式:《百合花》这篇课文不仅……,还……。)
示例:
?百合花》这篇课文不仅反映了军民鱼水情,还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这篇课文不仅情节生动,还有浓浓的情味。
?百合花》这篇课文不仅细节描写生动,还有独特的叙述视角选择。
经典文章是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发现。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主要是借助叙述视角的辨析比较来进行的,通过战友与文工团员、新媳妇与文工团员的叙述视角的比较,我们发现这篇小说只有以文工团员“我”作为叙述视角才是最适合的。
读小说,我们要能读出小说背后的那双眼睛,也就是小说的叙述视角。一篇经典小说,只有一种最佳的叙述视角。分析作者何以选择这一视角,我们会很快走向小说文本的深处。我们课下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小说读法,重新品读曾读过的一些经典小说,如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等,思考小说为何选取这一叙述视角,并努力发现小说中所隐含的双重视角,力争有新的阅读发现。
百合花教案篇4
主题思想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词语解释
?包扎】包裹捆扎。
?珠烁晶莹】像珍珠那样闪光,像水晶那样明净。
?张皇】恐慌、慌张。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讷讷】说话迟钝。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憨憨】傻气,难为情。
?踌躇】犹豫。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尴尬】形容很窘迫的样子。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嘟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鹿砦】形似鹿角的障碍物,用树木的大枝杈钉成,用以阻挡步兵或军用车辆。
?耽搁】停留。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劈手】形容手的动作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
?气汹汹】非常生气的样子。
百合花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过程
1、展示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
师: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生:“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生: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
师:好.下面谁能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生:(短暂讨论)“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师:概括得很好。这是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来看,文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线索人物。
师:对,“我”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生起气来”----“发生了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的心情怀想他
师:“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师: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
生:害羞
师:就此一条吗?(学生不解)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新媳妇为何开始不肯借而后来肯借了,从中再看人物形象。
学生举荐一男一女两同学分角色朗读,提议女生读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换一女生,略带羞涩,读完后学生鼓掌。
生:(讨论)新媳妇初到一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她害羞、腼腆,但她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从文中她总是“笑”可看出来。起初不肯借被是不舍,“这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她又是深明大义的,故最终她还是借了。
生:我认为她与小通讯员的性格还有一共同点,即封建意识。(学生中有议论)不肯借是因为若把被子借给一陌生男子,怕丈夫回来责怪,这和小通讯员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同出一理!但“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故还是借了。
学生鼓掌!
师:这就是思考,这就是言这有据的“一家之言”的创新!下面请大家从文中勾勒原句,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生:勾勒原句(略)。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老师小结: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参照板书“我”对小通讯员情感的变化),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其次运用典型细节是作品的另一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学生诵读文中细节部分,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齐诵文章最后一句结束全课。
百合花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让学生理解百合花是信念的象征,理解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2、学习文章运用拟人手法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百合花是信念的象征,理解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教学时间:20xx年4月10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学期学过《露珠与荷叶》,大家还记得作者是谁吗?
点出林清玄的作品的特点:语言清新、优美,富有哲理
2、你们在学习、生活中遭受过误解或嘲笑吗?被别人误解或嘲笑的时候,你又是怎么面对的呢?文中就有这样一株百合,在开花的过程中也曾遭受到误解与讥讽,它是如何面对的呢?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的百合遭到了哪些挫折?
明确:a自然环境的恶劣
b草的讽刺;蜂蝶、鸟雀的劝告(讥讽它不是花,是野草;劝告它即使开花也不会有价值——社会的`否定)——(品读语句,并说说它们的心理)
2、百合就是如何面对的?(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圈划品读语句)
明确:a第3节
b第9节(排比句)
c百合依然努力地成长。(第3、10、13节)
3、从百合的所想所说所做中,你看到了百合怎样的品质?(自信、顽强、执著、幸福、坚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4、百合努力的结果怎样?(圈划品读语句)
a“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积聚内心的能量”终于开花了。形成了“百合谷地”。
b得到了人们的赞美和肯定。
二、再读课文,深化感知
1、“……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如何理解?
明确:泪滴是幸福的泪滴,因为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功地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成功的背后的艰辛让百合知道这幸福来之不易,也勉励自己要好好珍惜和继续不断的努力,所以这“欢喜”是“极深沉的”。
2、人们为什么会为百合花“感动得落泪”呢?
参考:看到满山的百合显露的从未见过的美;百合努力开花的过程是非常美的;百合不为别人所欣赏(长在偏僻遥远的山谷),默默开花体现自己价值的信念是美的。
3、既然百合已经开了花,已经赢得了无数观赏人的赞美,为什么满山的百合还要“全心全意默默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呢?
明确: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在逆境中坚定信念,永不言弃;在顺境中,面对赞美不骄不躁,依然要做到“默默地开花”。
三、口头表达
文中的百合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你还了解哪些物或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
要点:人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要不断地坚定信念、不断地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生命的精彩,实现自己活着的价值。
四、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
2、预习《难忘的英格丽˙褒曼》
3、百合花终于开放了,“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请你以野草或蜂蝶的口吻写一段话,表达对百合花开的想法。
百合花教案6篇相关文章:
★ 成功教案6篇
★ 粽叶教案6篇